守护未成年人网络童年,责任网要“织得更密”
何勇
近日,抖音“共建文明直播·2025暑期未成年人”专项行动在武汉启动。启动会上,武汉多部门携手抖音直播,建立联动机制,持续巩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抖音直播禁止主播诱导未成年人打赏消费,且明确禁止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出镜直播,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开播,需征得其父母或监护人书面同意。违反该规范实施上述行为的,平台将回收账号直播权限。(7月4日 红网)
其实,这些规则不是新规则,其源于2020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六条的相关规定,抖音平台已经实施多年。在此次暑期保护未成年专项行动中,平台重申已有的相关规则,再次为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划定“红线”,展现出平台守护未成年人的明确态度,担负起了“第一道防线”的角色,同时反映出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乱象治理之难。
实际上,近年来,平台在治理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乱象方面采取了不少积极措施,比如设置青少年保护模式、严格进行实名认证、24小时内完成未成年人消费退款等,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数据显示,抖音直播日均最高拦截未成年人打赏消费40万次,2025年至今全国共有1.5万个账号因涉未成年人打赏被暂停充值、消费功能,已回收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直播权限8441个;因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牟利,372个账号被无限期回收直播权限。
然而,技术并非万能钥匙,平台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些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客观难点,给平台治理带来了不小挑战。在现实中,有不少未成年人与家长账号混用,一些追赶潮流想成为“网红小主播”的未成年人利用家长账号直播或出镜,而一些想把孩子当成“摇钱树”的父母则用自己账号安排孩子直播或出境牟利。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未成年人借助成年人账号直播时,AI模型与人工难以通过外貌声音精准识别出来。
不仅如此,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网络直播乱象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和伤害,默许孩子打赏乃至帮助孩子绕过平台规则。更有甚者,有的成年人消费后反悔,通过冒充未成年人的方式进行恶意退费,并已经形成相关黑产。南都数字经济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暑期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24)》显示,在看直播或打游戏的未成年受访者中,当遇到实名认证时,近四成的孩子会使用家长的账号绕开防沉迷监管。
时值暑期,正是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直播高峰期,抖音直播与武汉多部门携手,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启动专项保护行动,无疑为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网开了一个好头。但是,要真正守护好未成年人的网络童年,除了平台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升级技术之外,还需要监管、学校和家庭多方协同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健康、晴朗、安全的网络空间。
监管需要筑牢法律堤坝、完善法律法规、细化责任边界、健全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风险共防、问题速处。学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将其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科学、理性参与网络直播的良好用网习惯。家长则要担负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角色,在未成年子女使用互联网平台时,及时开启、用好未成年保护模式,特别是要以身作则,合理参与网络直播,拒绝参与不良直播,为孩子树立榜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