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 雕塑的调查不应“超长待机”
高家千
河南鲁山县耗资715万元的牛郎织女雕塑已矗立两年。这座曾让脱贫县陷入舆论漩涡的雕塑,如今再次牵动公众的视线:当初承诺“及时公布”的调查结果,仍在“保密”的帷幕后难见真容。当地纪检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该问题涉及保密,有相关部门去调查的。”这场漫长的等待,早已超越对艺术或造价的争议,它把问题直接指向公权如何在阳光下运行。(7月12日 《潇湘晨报》)
“正在调查”的漫长拉锯,暴露的是“选择性透明”的“病根儿”。当地纪检部门“涉及保密”的解释,难以消除公众的合理疑问。市政工程招标信息本属应主动公开范畴。“牛郎织女雕塑”审计调查耗时近两年,这种“超长待机”状态让人生疑:是案情复杂,还是存在无形阻力?
说到底,地方层面的某些保护性做法,可能让公共资源在实际运作中更偏向地方自身的需求。目前此事的调查进展相对迟缓,或许与企业和地方层面长期形成的复杂关系惯性有关。财政资金流向随之成谜,财政纪律和公众信任一起被掏空。
破局之道,不仅要有刚性的制度约束,还应建立透明的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杭州市萧山区用“项目航迹”管理模式,对工程项目进行全周期监管,从立项、交易准备、变更到结算、验收等环节全部纳入线上进行管理。深圳市龙岗区干脆把发票搬上区块链,企业手机点几下就能开票,税务人员每步操作都自动留痕,谁也改不了。技术把“阳光”嵌进系统里,随时可查、敢查。
更重要的是培育主动接受监督的文化。鲁山市民的追问,网友的持续关注,正是公民监督意识的体现。当普通人能理直气壮追问“钱花得值不值”,当质询被视作推动善治的“共同见证”而非添乱,权力运行才能回归本姓“公”。这需要对公民监督权有具体的制度安排。
从“牛郎织女”雕塑的争议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项目的资金使用问题,再次凸显了现代治理中,公共权力与社会监督关系重构的迫切性。拆除“保密”壁垒,让调查结果经得起阳光检验,建立透明化机制。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公共工程沦为沉默的“疑问雕塑”。毕竟,信任的重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工具,更需要制度设计与文化观念的同步进化。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高家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