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便捷地走进博物馆
暑期将至,各类“亲子游”“研学游”“同学游”又纷纷上线。逛各色文博院所,徜徉于历史与文物之间,既能避暑,又能增长知识,是假期优选。
近日,国家文物局专门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博物馆提升开放服务水平。对能够确保安全并具备错峰、分流条件的场馆,“原则上可以取消预约限制”;对确需预约的场馆,也要“精简预约内容,简化预约流程,同时保留人工窗口、电话预约等服务渠道”。这为提升公众观展体验,保障不同群体的参观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规范。
事实上,此前上海、北京、苏州、成都、杭州等旅游热门城市纷纷宣布,除部分重点博物馆外,其他的取消预约要求。众多博物馆取消了预约,人们可以“不约而至”,这让很多“久约而不得”的参观者得以走进自己向往已久的殿堂。当然,人潮涌动也不免带来新问题。比如,高峰期客流量和人员密集度超饱和,存在拥堵等安全隐患,人员移动缓慢,也会造成观展体验差。此外,设施设备也可能因超负荷运转而出现故障。
以国博为例,数据显示,其单日承载量2.6万人次,但预约最高峰日达121.6万人。客观来说,目前一些博物馆仍难以取消预约,承载力困局,是一个重要原因。不搞“一刀切”,科学评估场馆承载能力,结合实际实施预约参观机制,也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换句话说,“如约而至”也好,“不约而至”也罢,关键还是要看实际效果。无论如何,让博物馆的大门开得更大,让更多人在时空的游走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是“逛馆”的初衷,也是归宿。这就需要有关方面充分筹谋,科学研判,知己知彼,平衡好入馆人数、观展秩序、深层体验等多方面的关系。
取消预约不光是一纸通知,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博物馆运行的检验乃至挑战。众多参观者长时间预约不上固然有问题,但任人把博物馆当成免费的乘凉场所久留不去也未必合适。对此,相关文物部门、博物馆等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研判客流情况,既要统计入馆人数,计算承载力,又要估算停留时间,分时段计算实时承载力,并根据实时状态动态调整。
此外,入馆人数暴涨,也对以往固化的展陈思路形成冲击。比如,很多新建的博物馆空间非常宽敞,但展陈内容过于固定,未能充分利用好每一寸空间,这也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游客停留,从而导致观展堆积拥塞。不妨在保护文物安全、生态安全前提下,谋划开放更多可游览空间,为游客提供更多停留驻足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多地博物馆纷纷在暑期延长开放时间,或推出“夜场”、打造“24小时博物馆”等,这些无疑都是积极的尝试。日前,国家文物局也发布通知,明确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适当延长开放时间、策划云展览等,更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众多博物馆在为公众提供多元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文化自信、传承人类文明。从一个更开放的视野看,不仅要推动更多博物馆取消预约门槛,更要用科学思维、长期主义优化博物馆内部的管理和运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让每一个来博物馆的人都能畅享文化盛宴。 (胡印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