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血铅检测值相差20倍,这场罗生门谁来破?
邓丽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近日,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刺痛了无数人的心。74份幼儿检测报告单里,70名涉事幼儿血铅检测值超200μg/L,最高达528μg/L ,该数据远超检测报告正常的参考数据。检测报告正常参考值为儿童小于100μg/L。剩余4份样本中,有两名来自天水当地其他幼儿园,另两名幼儿仅两岁。多名家长拿到检测单后崩溃大哭,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家长称天水和西安检测数据相差近20倍。(7月7日 上游新闻)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对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幼儿危害极大。一旦血铅超标,可能影响幼儿的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等,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行为异常等不可逆的后果。此次事件中如此多幼儿血铅严重超标,意味着他们的未来可能已被蒙上阴影,这是每个关心孩子成长之人都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
再看事件本身,幼儿园的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初步判断涉事幼儿园的三色枣发糕、玉米肠卷添加剂超标,可幼儿园本应是守护孩子健康的港湾,厨房更是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如今却成了伤害孩子的源头。这不禁让人深思,食材采购时,是否对供应商资质严格审核?加工制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是否遵守规范?食品留样检测等制度又是否落实到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毒食品”端上孩子的餐桌。
而天水和西安两地检测数据的巨大差异,无疑是事件中的焦点。据报道,天水当地有人给家属通报过一份血铅检测数据,但该数据与在西安检测的数据相差巨大。一份手写患儿名字的数据为“27.48μg/L”,但该手写体数据未有任何公章。这与在西安检测出的血铅数据528μg/L,相差了近20倍。
检测数据是判断孩子健康状况的关键依据,如此悬殊的差距,让家长们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恐慌,也极大地消耗着公众对相关部门的信任。这背后,究竟是检测技术的差异,还是存在人为干扰因素?家长们有权知道真相,相关部门也有责任给出合理的解释。若检测环节真有问题,那整个检测流程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都将受到质疑,这不仅关乎这起事件的调查处理,更关乎公众对医疗检测体系的信心。
家长的痛苦与无奈令人心疼。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当得知孩子血铅超标,可能面临健康风险时,家长们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他们带着孩子辗转多地就医,承受着经济与精神的双重重压,却依然难以获得一个明确的答案和有效的解决办法。他们的奔波与泪水,是对孩子深沉的爱,也是对幼儿园和相关部门的无声质问。
我国针对校园食品安全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如《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等,目的就是保障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但在这起事件中,这些政策显然并未得到有效执行,监管的缺失让制度成了一纸空文。政策制定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确保其落地生根。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常态化、全方位的监管机制,不仅要定期检查,更要不定期抽查。
此外,还需加强对幼儿园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与专业素养;畅通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守护校园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们必须以严谨的态度、严格的监管,守护好他们的“小饭碗”,让他们能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对社会未来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