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桃”实为瑕疵桃,逆向追捧何以成电商风潮
唐传艳
近期一种表皮乃至果肉带有裂痕的“爆炸桃”在网络走红,涵盖油蟠桃、毛桃等多个品种,部分品类销量激增。媒体调查发现,所谓“爆炸桃”实为因品种特性、天气影响或管理不当导致的裂果,一般被视为瑕疵品,很少在线下渠道销售。但一些商家将这些裂果放到电商平台销售,为其冠以“爆炸桃”的名义,甚至宣称是“稀有”产品,“甜到爆炸”“比普通桃子甜5倍”“更甜更好吃”等。
“爆炸桃”这种线下的次残品,在线上却成了抢手货,原因在于部分商家利用信息差制造营销噱头。通过改名“爆炸桃”、强调“自然裂口更甜”等话术,将瑕疵果包装成特色产品,迎合消费者猎奇心理。商家秉持流量至上的销售逻辑,也放大了这种逆向营销的效果,只要话题足够吸引眼球,次残品也能成为消费者争相追捧的“爆款”。可以说,一些电商促销的不是产品,而是比烂、比丑的噱头。
不仅“爆炸桃”如此,近年来,多款残次水果通过“改名换姓”“制造噱头”等方式成为网红产品,相关商家常以虚假宣传掩盖真实品质吸引流量。比如被高温加工后冒充青藏特产的普通梨“藏乌梨”、畸形贵妃芒“辣椒芒”、西梅蜜饯伪装的“金喜梅”等,均通过改名换姓、编造产地故事等手段,让原本的残次品成了“网红产品”。今年3月,某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上涌现大量“霉变橘子”交易帖,更有信息称“发霉的橘子在网上竟卖出了天价”,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这些案例暴露出的畸形消费心态,理应引起社会警惕。
这种做法的危害很多,首当其冲的是埋下食品安全隐患。食用“霉变橘子”的风险不必赘言,即使看似安全的“爆炸桃”,其裂口处易滋生霉菌,消费者食用后很可能危害到健康。用虚假宣传掩盖产品真实的品质,还会误导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让劣质产品挤占优质产品生存空间。此外,这种做法还会削弱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最终损害整个行业的信誉。
对于这种现象,必须强化监管与治理。平台应加强商品描述审核,禁止使用“稀有”“爆炸”等误导性词汇,对虚假宣传商家实施下架、罚款等处罚。监管部门则需建立水果品类电商销售规范,并查处销售劣质产品,定期曝光典型案例。消费者也应提升辨别能力,关注产品本身而非概念噱头。
值得反思的是,逆向追捧何以成为电商风潮?电商的特殊性在于,产品经由物流直达消费者,中间环节缺失,这在给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概念营销”提供了土壤。因此,与线下实体销售相比,电商更要坚守食品安全、质量保障、诚信经营等基本原则。遏制追捧残次变质商品这股歪风,引导电商市场回归理性,让真正优质的商品成为主流。避免类似奇葩销售行为破坏电商环境,也应成为电商必须坚守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