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革命”让婚姻登记焕发新生
张西流
今年5月10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实现“全国通办”,内地居民申请结婚登记不再需要出具户口簿,可以在任一有相关婚姻登记权限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相关政策生效后,已有地方民政部门入驻音乐节,提供现场结婚登记服务。最新一例来自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此前,四川成都、浙江宁波等地也有在音乐节举办期间引导市民办理婚姻登记的类似案例。
2025年盛夏,乌鲁木齐草莓音乐节的舞台下,一对对情侣手牵手完成婚姻登记;宁波象山的滨海现场,摇滚乐与婚礼仪式交织成浪漫序章;成都非遗博览园的“领证+打卡”模式,让跨省新人在音乐中许下誓言……这些场景不仅是民政服务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折射出当代青年对婚姻仪式感的重新定义。婚姻登记从行政流程的“冷操作”,蜕变为潮流文化中的“热事件”,背后是政策松绑、代际价值观变迁与社会治理转型的多重共振。
2025年5月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修订版,取消户口簿要求、实现“全国通办”,成为音乐节领证潮的制度基石。这一政策直击人口流动时代的痛点——异地恋情侣无需再“两地跑腿”,婚姻登记从“户籍地管控”转向“个体自主选择”。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政策赋予民政部门创新服务的空间。宁波象山将颁证点搬进音乐节现场,推出“一站式”服务,从填表审核到舞台颁证无缝衔接;乌鲁木齐水磨沟区在摇滚乐中设置静音登记区,平衡仪式狂欢与程序严肃性。这些实践证明,行政服务也能通过场景嫁接焕发新生。
传统婚姻登记中标准化流程、流水线操作、冰冷的办公环境,让年轻人将领证视为“办手续”而非“人生里程碑”。音乐节领证的创新,恰以沉浸式体验打破窠臼:在万人合唱中交换誓言,比印着钢印的证书更具记忆点。音乐节的亚文化符号(如摇滚、露营、国风)成为青年自我认同的载体。当领证成为旅行打卡项目,反映了婚姻登记也可以成为文旅IP,推动城市品牌与青年文化共生。
音乐节领证的走红,或仅是婚俗变革的序章。当民政服务持续“出圈”,政策制定者需思考,如何将碎片化创新转化为系统性改革。比如,整合婚检、颁证、旅拍、蜜月资源,构建“婚登+”产业链,释放1+1>2的效应,同时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又如,区块链存证婚书、AI智能颁证员、AR虚拟场景,这些技术应用或重塑仪式体验。再如,将地方非遗融入婚登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
从乌鲁木齐的摇滚领证,到宁波的滨海仪式,民政部门以场景革命回应了青年对婚姻的期待——既坚守法律契约的严肃性,又赋予个体表达自由。这场变革提醒我们:仪式感不是装饰品,而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当婚姻登记从程序终点变为生活起点,或许我们终将理解,那些在音浪中交换戒指的新人,不是在消解婚姻登记仪式感的重量,而是在寻找更鲜活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