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一药两价”,医保基金岂能沦为“唐僧肉”?
张文妍(湖南大学)
近日,据《工人日报》,重庆一女士在当地一家药店购买三黄片(葵花),店员告知售价为18元一盒,而在刷医保时却需要支付26元。该女士拒绝付款,最终在附近另一家非定点药店,以16元的价格购入同款药物。药店“阴阳价”的行为,引发公众强烈不满。
李女士的遭遇绝不是个例。表面看,这只是“店员报低价、刷卡收高价”的小把戏,但往深了挖,背后藏着一条完整的“套利链”:先是截留个人账户的“小钱”,药店用低价吸引顾客用医保支付,实际刷卡时偷偷加价。再是骗取统筹基金的“大钱”,有些药店会把低价药“伪装”成高价药,通过虚构处方、串换药品等手段,把差价部分转嫁给医保统筹基金。比如把18元的三黄片虚报成26元的“特效药”,患者以为自己只付了自费部分,实际上统筹基金多掏了8元——这钱,最终是全体参保人共同承担的。
医保制度的建立,源于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民众健康权益的深切关怀。在医疗费用日益高昂的背景下,许多人因经济原因而无法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则可能让家庭陷入经济困境。医保制度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困境,通过社会共济的方式,为患病者提供经济支持,确保每一个人在面对疾病时都能有尊严地接受治疗,不至于因费用问题而放弃生的希望。而虚报药价这种现象严重违背了医保制度的初衷和本质,对医保制度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药店的“阴阳价”,本质上是用消费者的信任当筹码,把医保基金当“唐僧肉”,自己吃肉,参保人买单。“阴阳价”能长期存在,药店敢这么干,背后是监管的漏洞。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道德问题;不仅是药店的贪婪,更是监管的失职。
强化医保监管,需要多方面入手。对个人,要普及医保知识,鼓励患者刷医保时核对价格、保留小票,发现异常立即举报;对药店,用技术锁死价格,如全国统一医保药品限价,用区块链追踪药品流向,用重罚震慑作弊;对社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违规药店和老板“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同时提高举报奖励,激活全民监督。医药行业的整治不能光靠消费者“火眼金睛”,还需要构建多方位监管体系,走出技术滞后与制度漏洞的双重困境,堵住这个漏洞。
医保基金的池子里,沉淀着千万家庭的希望与托付。当“阴阳价”的算盘声在药店后台响起,被敲碎的不仅是市场公平的基石,更是公众对医疗保障的信任感。治理这场“慢性病”,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行业有责任感,把每一分“救命钱”都放在聚光灯下审视。毕竟医保基金里的每一分钱,都可能是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的钱。它值得被认真守护,而不是被当成某些人的“提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