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安全帽”敲响劳保监管警钟
张玉胜
过期近20年的安全帽,仍被作为“特价产品”公开售卖;网络平台上公开售假,安全帽合格证被随意买卖;有的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的生产厂家,也在偷偷生产劣质安全帽……有媒体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脆皮安全帽”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隐患,折射出部分用工单位和一些安全帽生产厂家在利益驱使下无视法律、漠视劳动者基本权益。
从记者对一款低价安全帽的性能测试结果来看,其质量之差令人触目惊心。刚一打开,便闻到刺鼻的气味;用力按压,安全帽瞬间出现“一按一个坑”的情况;将安全帽从二楼高度自由落体至水泥地面,仅三五次就出现了裂纹。由此可见,这款安全帽在材质、工艺以及防护性能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用“脆皮”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
在一些劳保用品市场,安全帽被分为“三六九等”并明码标价,廉价劣质品凭借价格优势销量不低。一些商家还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分价钱一分货”。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明显劣质的不合格产品,在产品说明中却有“国标”字样标注。这一荒诞现象的背后,暴露出监管体系存在漏洞、抽检机制形同虚设、突击检查沦为应付差事的表演,“临时调货”的把戏屡屡得逞。更有甚者,个别持证厂家还暗中设置“阴阳生产线”,用同一套设备生产出“达标”与“非标”两种产品。
《个体防护装备安全管理规范》的实施,本意是为了筑牢安全防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梗阻。当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制假收益时,一些商家就容易铤而走险。一些用工单位抱着“能用就行”的侥幸心理,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此外,劳动者自身也存在认知困境。缺乏安全培训的工人们分不清防尘帽与安全帽的区别,甚至为了生计,对劣质装备只能忍气吞声。这种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之间的脱节,使得安全防线出现了致命的“人为缺口”。
生命无比珍贵,安全重于泰山。“脆皮安全帽”事件是对劳动者“头顶大事”的极端漠视,必须加强多方监管,严厉打击此类行为。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治理体系。
监管部门要创新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一帽一码”溯源系统,通过二维码记录安全帽生产、流通、使用的全流程信息。同时,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定期公布抽检结果,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司法部门则应大幅提高违法成本,将屡教不改的企业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
此外,严查无证生产行为,加强对已持有生产许可证企业的监管,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从源头杜绝劣质安全帽出厂。同时,加大对流通领域的监督抽查与整治排查力度,重点排查建材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城乡接合部劳保商店等场所,严厉打击销售劣质安全帽的行为,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规范网络交易行为。
生产企业必须坚守道德底线,将质量管控贯穿于原料采购、生产工艺、出厂检验的全过程。劳动者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安全帽的真伪,对危险的作业环境勇敢说“不”。只有形成全民参与的监管网络,才能真正守护好劳动者的“头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