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食疗围猎老年人:科普需要软硬兼施
作者:守一
据央广网近日报道,各地有不少老人身陷假食疗的营销陷阱。比如长轻公司对外宣称自研营养食疗体系可治愈多种慢性病,可老人花费数万元按照食疗方案生活,只吃黄瓜、白菜等简单食物,最终非但没有“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身体反而变得更加虚弱。黑猫投诉平台针对该公司的投诉案例多达2000余条,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身体损伤、退费难等问题。
梳理这类骗局的话术和套路,其实并不算新鲜,无非是把一些所谓“传统养生”方式进行包装,忽悠科学素养不够的老年人。食疗在中国确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老年群体中更为深入人心,可是现代医学研究早就证明,食疗最多只能起到预防或者辅助治疗的作用。其原理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血脂、稳定血糖等,绝不能替代药物治疗。鼓吹“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是妥妥的智商税。
可无数现实经验也证明,这些道理由子女和父母去讲,往往起不到什么效果。一来很多子女和父母不住在一起,没有太多时间去了解老人的动向,科普就没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二来骗子普遍要比子女更舍得花时间研究老人心理,并且通过包装看似权威的健康指导师、营造社群氛围等方式,给老人提供情绪价值,骗取他们的信任。要破解这类困局,还是需要和骗子斗法,精准分析老年人认知特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科普。
比如,针对老年人更相信权威机构的特征,由基层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定期组织健康科普。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群(60岁—69岁)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4.45%,远低于14.14%的我国公民总体水平。可见提升老年人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组织地投入。如果有权威专家定期和老人讲解食疗和治病的区分,盲目相信直播间主播忽悠的现象自然会少很多。
深入基层的讲座,是润物无声的柔性科普方式,与此同时也要在监管层面发力,及时查处惩罚这些忽悠老年人的骗子。揭穿这些骗子公司的真面目,让坑害老年人的不法分子付出代价,也是一种“硬核科普”。如果这些骗子公司可以肆无忌惮活跃,其他科普手段的效力也会打折扣。因为老人会基于“常识”认为,如果这些公司是骗子,怎么能在平台上到处看到、怎么会有这么多老人加入社群?
好在“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问题整治”,已经被纳入今年市场监管领域重点整治范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这类骗局此前存在一些监管困境,骗子公司比较善于打擦边球,通过一些话术包装和私域流量运营,规避平台和监管部门的监管。可是受害者是真实存在的,以一个个受害者为样本,根据钱的流向,不难追踪到骗子的大本营。整治打击骗局发力,基层科普服务到位,相信假食疗围猎老年人的现象,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遏制。(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