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的青春被流量扭曲
瞿周
近期,未成年人在公共场所进行危险骑行、滑板等“玩命式”表演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戴护具、无视人流,在台阶、步梯间俯冲炫技……这类行为常被拍摄成短视频上传网络,以“酷炫”“潮流”为标签吸引流量。
争强好胜、热衷表现自己,是青少年的特性,但那些在镜头前做出高难度动作的孩子,却未必真正理解“极限运动”的专业边界。未戴护具的身体与坚硬地面的碰撞、失控车辆冲向人群的尖叫,这些被打上“街头潮流”“少年热血”标签的视频,每一帧都暗藏着致命风险。有青少年因模仿网络视频摔断锁骨,却在伤口未愈时再次站上滑板——这种对疼痛的麻木,本质是被流量逻辑驯化的结果。当社会将这些危险行为轻描淡写为“青春叛逆”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不是少年的自我张扬,而是成人的失责。
被流量扭曲的勇敢者游戏背后,是监护责任与平台监管的双重塌方。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危险行为视而不见,甚至主动担任摄影师、剪辑师,将未成年人保护法抛诸脑后。某些家长将孩子视为行走的网红账号,在镜头后用“再摔一次就给买新装备”的话术,诱使孩子在危险边缘反复试探。这种失职的根源,是功利主义对亲子关系的侵蚀——一些家长幻想着靠一条爆款视频让孩子“一夜成名”,不顾孩子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心理认知仍不足以评估风险的客观实际。
算法对刺激性内容的偏好,正在制造“越危险越热门”的信息茧房。一些平台对现实中的危险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选择性监管的本质是对流量的妥协。拿生命博流量,绝不该是孩子的“青春叛逆”。当“玩命”成为获取关注的捷径,当“伤痛”成为流量变现的筹码,本应无忧的青春,就这样被异化成一场充满算计的商业表演。遏制这一乱象,需要通过重罚倒逼责任落地,用制度守护少年生命。
首先,建立监护人追责机制,对纵容孩子参与危险表演的家长,不仅要进行行政处罚,更要通过司法程序明确其法律责任,必要时可剥夺监护权,让失职者付出沉重代价。作为家长,要带头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呵护好孩子的权益,千万不能为赚快钱,就把孩子过早推向世俗的名利场。
其次,平台必须承担起“网络监护人”的角色,通过 AI识别技术建立危险内容即时拦截系统,对传播危险行为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从限流到封号绝不手软。此外,警方应加强街头巡查,将危险骑行纳入治安管理范畴,用即时制止的“硬措施”对冲流量诱惑的“软侵蚀”。
那些在街头玩命的孩子,不是自愿投身风险的“叛逆者”,而是被成人世界的欲望裹挟的受害者。技术手段或许可以成为治理的利器,但根本还在于唤醒社会对生命的敬畏——敬畏每一个正在成长的灵魂,敬畏法律划定的责任红线,更敬畏“流量之上还有生命”的基本常识。
生命只有一次,绝不能拿来当做流量密码。唯有以法律为剑、以技术为盾、以教育为根,才能让少年的汗水挥洒在安全的运动场上,而不是成为流量的牺牲品。任何时代的青春都不该以生命为赌注,任何流量的狂欢都不能以少年的伤痛为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