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赋能,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主动
威利
5月25日,由央视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杭州正式打响。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非专业选手操控了四台宇树G1机器人登上擂台,展开三轮、共十二回合的格斗比拼。最终,一位人工智能博主操控的“AI策算师”击败了所有对手,赢得冠军。
机甲格斗,算法争锋。作为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这次比赛采用积分制,共3回合,每回合2分钟。击中头部、躯干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比赛过程中,机器人选手们“拳拳到肉”,其身体表面甚至能看到被击打的痕迹,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
这场机器人格斗赛是一场鲜活生动的“科普展示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科普视听盛宴。通过直播,无数观众沉浸式感受了激动人心的竞技场面,见证了未来科技的力量,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豪情,点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的热情。
尽管这场机器人格斗赛是“表演赛”,但它无疑已成为了检验机器人真实表现的测试场,实打实地展现了产业发展成果。如果说4月19日举行的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比拼的是机器人的耐力与速度,那么这场格斗赛则对其灵活性与平衡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打斗过程中,机器人选手们通过连续施展侧踢、膝踢、勾拳、组合拳等动作,展现了较强的稳定性、平衡性和敏捷性。它们在受到攻击倒地后,仍能迅速爬起,继续投入战斗,其抗冲击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因为这场机器人格斗赛提供的是极端考验环境,在冲撞、失衡、被“KO”的场景中,暴露出一些机器人选手们存在动态控制、感知延迟等问题。这些不足带来的挑战,将成为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促使研发团队“对症下药”,采取优化升级算法等针对性措施,不断提升机器人的实用技能和智能化水平。
据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预测,到2029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32.7%。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关键载体。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回望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从会走到会跑,从空翻到格斗,展示了越来越强的技术实力。机器人产业发展并非一马平川,唯有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定力,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前沿技术,加大研发力度,持续补短板锻长板,方能答好科技自立自强考题,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华丽蜕变。
浪潮奔涌,未来已来。目前,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到山东、安徽等省均发布了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并全力推进政策落地生根。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前瞻眼光谋篇布局,进一步营造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就能推动“研发、制造、应用”的全产业链质效不断提升,形成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