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语文试卷现“伪唐诗”,考试命题岂容误人子弟

 2025/5/23 11:34:50 《科学时评》 作者:新京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据报道,近期,在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上,一道古诗文赏析题中的唐诗《秋江别友》,被考生指出“查无此诗”,并且作者王晦之也被查出并非唐朝诗人。此事引发广泛关注。

5月21日,试卷命题部门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组一名工作人员称,该诗歌确实是采用了唐诗风格,是一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对此,不少网友产生质疑:既然是研究生导师的原创诗,可以称作唐诗吗?

显然,今人的仿唐诗风格的作品不能等同于唐诗,尤其以“唐诗”之名,堂而皇之出现在高中联考语文试卷中,这是非常不妥的。如此混淆唐诗的概念,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亦不为过。

众所周知,唐诗有明确界定,既然是今人仿写的作品,即使采用了唐诗风格,那也不能称为唐诗。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若作为考题让高中生赏析、解答,这给学生带来的不是新知,而是误导。

语文教学中,“求真”是一种基本的要求,这同时也是育人的一种珍贵品质。命题部门把这样一首“伪唐诗”纳入庄重严肃的七市州联考试卷,如此糊弄学生,简直是儿戏了。

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事确实是有些不严谨。”严格来说,所谓“不严谨”的说法有点轻描淡写了。教学考试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何况是面向数万考生的七市州高三联考,此次事件可谓接近教学事故的范畴了。对此,当地教育部门应该调查处理,给个明确说法。

此次,“伪唐诗”到底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流入七市州高三联考试题的?相关的审核机制为何没有起到把关作用?这些公众关心的疑问,也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回应。

同时,此次事件表明,教学命题要认真严谨,命题者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具备基本文献考据能力,避免“伪作”流入试卷。

教育承载着千万学子的未来,绝不可放弃认真严谨之原则。而传播知识与美,尤其离不开真实。唯有真实,方能育人。(柯锐)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