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网约房不能“野蛮生长”,立规矩是关键

 2025/10/30 14:13:34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高家千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高家千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杭州迎来593.1万人次的过夜游客,不少人挤进了景区周边的网约房。凭借价格实惠、预订便捷的优势,这种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型住宿模式快速走入大众视野。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网约房光鲜的背后,藏着噪音扰民、实名登记虚设、消防隐患等乱象。据媒体公开报道,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在办案中曾发现有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都发生在网约房内,这些网约房都没有履行登记、询问、报告义务,客观上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10月28日 人民网)

层出不穷的乱象,实则是网约房野蛮生长所带来的治理考题。当便捷的背面连着隐患,它的成长烦恼已超越行业范畴,为社会治理敲响了警钟。

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网约房已从住宿市场的补充者,异化为社区安全的闯入者。一些所谓的“青年旅舍”“精品民宿”,实为藏身居民楼中的群租房。几张床位挤在一间发霉的小屋里,烟头与外卖盒散落一地,连基本卫生都难以保障,何谈住宿体验?更有甚者,入住无需核验身份,陌生人随意进出,平台审核流于形式,有的连伪造身份证都能顺利下单。这已不仅是服务失范,更是公共安全的明显漏洞。当一间房可能沦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当邻里安宁被彻夜噪音撕裂,我们就必须追问:这样的业态,还能放任多久?

问题根源,在于监管的长期缺位。网约房既不像传统旅馆受公安严格管理,也不完全适用普通出租房的管理规定,卡在法律缝隙中,成了事实上的“三不管”地带。尽管相关部门要求网约房备案登记、签订治安责任书,但执行中困难重重。房东不报备难以发现,平台跨区域协调房源下架效率低,噪音扰民多靠劝导,消防卫生又不属于公安职责。一位基层民警坦言:“想管,但目前没有正式法律法规对网约房性质进行界定。”这不是推诿,而是现实困境。法无授权不可为,属性不明,则责任不清,监管自然无力。

这并非杭州一地之困,相似的“监管洼地”正在不同城市复制。技术可以一日千里,但规则的脚步不能总在后面追赶。我们不能以“包容审慎”为由,无限期容忍风险累积。包容是为发展留空间,审慎是为安全划底线,二者缺一不可。一旦安全失守,所有便利与实惠都将失去意义。

破解之道,在于尽快推出系统性的监管规范。湖州市南浔区已迈出一步,施行《网约房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起从备案到追责的治理闭环,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网约房不应是法外之地,也不能成为扰民之源。立规矩,是为了让便利与安全不再是一道单选题。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被扼杀的行业,而是一个在规则轨道上健康发展的新模式。这需要监管部门筑牢法治篱笆,平台压实审核责任,房东守住安全底线,社区居民拥有畅通的反馈渠道。唯有将各方责任拧成一股绳,才能为千家万户的安宁上好一把锁,也为城市现代化治理补齐关键一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高家千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