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公厕变咖啡店,公共资源岂能“暗度陈仓”

 2025/10/23 9:26:2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黄思琪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黄思琪(天津师范大学)

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甘肃庆阳正宁县一处有着30年历史的公厕被改建为咖啡店,尚未营业便因审批问题被查封,产权复杂的背后,暴露的是公共资源使用边界模糊、审批流程监管缺位的深层问题。这场看似简单的“空间改造”,实则是对公共利益的漠视,更是对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管理的一次警示。

公厕作为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其核心属性是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产权与用途变更本应置于严格的监管与公开的决策之下。从公共利益维度看,该改造行为跳过了必要的民意征询环节——30年的公厕早已成为周边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其突然“变身”咖啡店,直接剥夺了居民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知情权与监督权,本质上是对公共权益的侵占。从审批监管角度看,“产权有两块,比较复杂”的回应,恰恰折射出相关部门在前期审核中的疏漏:公共设施用途变更需经过规划、住建、城管等多部门协同核查,若任一环节严格把关,便不会出现“装修一个月后才因手续问题查封”的被动局面,这无疑是对行政资源的浪费,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公共设施“私用化”的尝试,若未被及时制止,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一方面,会让公众对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产生质疑——当本应服务大众的公厕、公园、社区服务站等,可被轻易变更用途,城市公共服务的稳定性将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也可能催生“钻政策空子”的投机心理,部分商家或个人利用产权模糊、审批漏洞,将公共空间转为盈利场所,进一步挤压普通民众的公共活动空间。

要杜绝此类现象,需构建“事前严审、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监管体系。首先,相关部门应明确公共设施产权与用途变更的刚性流程,将民意征询、专家论证纳入前置环节,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其次,住建、城管等部门需建立联动核查机制,对正在进行改造的公共设施加强巡查,一旦发现违规变更用途的行为,立即叫停并依法处理,避免“既成事实”后再整改的被动局面。最后,应畅通公众监督渠道,通过政务平台、举报热线等方式,鼓励民众对公共资源滥用行为进行监督,让公共设施真正回归“服务公众”的本质。

城市的温度,藏在每一处触手可及的公共设施里。公厕虽小,却是衡量城市文明与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尺。唯有守住公共资源的使用边界,严格把控审批与监管的每一道关口,才能让公共设施真正服务于民众,而非成为少数人“逐利”的工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黄思琪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