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手机无卡时代要来了吗

 2025/10/16 15:07:43 《科学时评》 作者: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10月13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发文称,已获得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还分别官宣了预约、办理eSIM业务的渠道。当晚,苹果CEO库克完成直播带货首秀,宣布全球首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iPhone Air下周在中国正式发售,引爆eSIM讨论热潮。

eSIM卡是电子化的SIM卡,它将传统的SIM卡直接嵌入设备芯片,无须在设备上再插入实体卡,免卡槽也为设备轻薄化和内部结构优化留出更多空间。更核心的是,可以实现一号多终端、灵活切换运营商和套餐,对用户十分友好。

一项技术能否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单看对用户友不友好还不够。早在2017年,就有运营商进行eSIM卡初期落地试点工作,2020年起三大运营商先后在全国开通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的eSIM技术应用服务,却于2023年因安全风险全面叫停,技术升级后又于今年重启。除了技术与监管考量外,不可否认,eSIM推广会减少实体卡需求,用户携号转网更方便、使用网络更灵活,意味着用户黏性下降,会影响运营商收入模式与竞争格局,继而影响其推广动力。

仅支持eSIM的iPhone Air,是三大运营商重启eSIM手机业务的催化剂,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更深层次的推力在于,eSIM向更多领域渗透是大势所趋——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底,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达到10亿,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大幅增长至69亿,届时eSIM将占据全球智能手机连接总数的76%。苹果、华为、OPPO等厂商都将推出eSIM手机,也表明变化已至。

趋势是确定的,但过程是渐进的。即便有运营商、厂商推动,手机进入无卡时代也尚需时日。一方面,三大运营商的eSIM平台仍处于独立测试阶段,以单品牌、单系统测试为主,尚未形成统一接入标准,这将导致跨运营商配置文件无法通用,运营商互联互通仍需发力。另一方面,公众对eSIM技术优势、隐私安全、服务费用等尚不熟悉,对SIM卡也还存在使用惯性,提高用户接受度需要时间。

iPhone Air有望成为中国内地首款尝鲜eSIM技术的手机,首批吃到“螃蟹”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的不只是其他用户的决策,还有在旁观望的厂商的选择。脚已迈出,重要一步能否走稳?拭目以待。(维辰)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