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鸟儿留柿子,人和动物之间的美好互动
岳平
寒冬将至,自然界食物渐稀,鸟儿们正面临觅食艰难的生存挑战。而在安徽颍上县,一道暖心的风景正悄然延续,县城主干道两侧,红彤彤的柿子如万千灯笼挂满枝头,静候越冬候鸟的光临。
“我们这里种植了约5000棵柿树,每棵树产量约300斤。这些柿子留给候鸟作为越冬食物,已经持续二十多年了。”10月27日,颍上县园林部门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当地每年秋天柿子成熟时,都恪守一个温暖的约定:“柿子不摘,留给鸟儿过冬。”这不仅为鸟儿储备了充足的“过冬粮”,也成就了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
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当柿子成为候鸟越冬的“口粮”,行道树便不再只是城市的绿化装饰,更成为连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纽带。这份对弱小生命的共情,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珍贵的精神内核:保护自然并非高深莫测的口号,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温柔以待。
在我国不少地方,素有“留几个柿子看树”的民间传统。颍上县的实践,正是将这一朴素智慧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典范。每一个留在枝头的柿子,都是对生命的敬意,也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这一理念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更需要无数个体的微观践行。颍上县为鸟儿留柿子的做法,正是这种微观实践的生动写照。它让生态保护从理念走向行动,也让人们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通过具体而微的行动来实现。
从更细微的视角看,鸟儿为人类捕捉害虫,在它们食物匮乏的冬季,我们为它们留下一点过冬的果实,这何尝不是一种对等回馈?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正是自然长期演化形成的智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它提醒我们,人类与动物并非总是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在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今天,颍上县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保护自然未必需要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持之以恒的细节关怀。当我们为鸟儿留下一口食物,我们也在为地球留存一份生机。
来源:红网 岳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