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落实暑期安全岂能浮于指尖

 2025/8/5 16:35:25 《科学时评》 作者:河南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云南某县要求学生家长每日必须在手机上完成两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引发网友热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该地不同学校的打卡方式不一样,有的是阅读“防溺水文字提示内容”,有的是观看防溺水视频,有的甚至规定了打卡的具体时间段,若未按时完成打卡,则会收到老师在班级群中的点名提醒或电话催促。“放假了也放松不了”,部分家长和老师表示不满。对此,该县教体局的工作人员解释:“每天只是打两次卡,动动手指头的事,目的是把学生管好。”

要求家长每日两次暑期安全打卡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增强家长对孩子暑期安全的关注度,履行监护责任,减少溺水等安全事故发生。然而,如何守护安全,显然不是靠家长频繁打卡实现的。打卡与否,与家长是否履行安全监管责任没有太大关联,并不是打了卡就能保障学生安全。打卡也好,签署承诺书也好,都只是形式上的任务,有家长就反映“暑期安全提醒的内容空洞且重复,大家早已不胜其烦,却只能敢怒不敢言”。

频繁打卡不仅会增加家长负担,还可能让家长和学生对于提醒事项变得轻慢。一些部门、学校将相关工作责任机械地转嫁给老师,压力下老师不免产生高频的催促提醒,容易引发学生和家长的反感,破坏家校合作氛围。而且,频繁打卡等形式主义做法,让学校、老师围着数据、报表、小程序打转,教师很难有更多精力去做更重要的工作,难怪家长和老师都对此怨声载道。

当地有教师反映,教师要提醒催促家长打卡,如果未完成此项工作,导致学生暑期出现安全事故,则由班主任承担。可是,假期学生回到家中,人身安全应该主要由家庭承担。学校的责任,在于日常的安全教育,在于离校前的安全提醒,而非承担学生在假期中的无限安全责任。这显然模糊了责任边界,增加了广大教师的负担。

学生暑期安全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及家庭多方共管共治。比如,有关部门加大公益性暑期托管和活动场所供给,组织力量对水库、江河、溪流等重点部位进行巡逻,还可利用技术手段做好智能预警,根据气象、历史事故等大数据分析高风险时段和地点,向家长定向推送预警信息。

守护暑期安全,功夫还在平时扎实的安全教育和学生自护能力培养。安全不是打卡打出来的,责任清晰,家校协同,多种措施共用,才能让安全防护真正落地,确保学生暑期安全。(胡建兵)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