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干活式旅游”凭什么火了

 2025/10/23 16:40:51 《科学时评》 作者: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遗落在田里的小土豆,本身无太大经济价值,却成为游客的“心头好”。据媒体报道,近期北方省份的马铃薯收获临近尾声,一些地方趁机推出“捡土豆地图”“免费烤土豆点”,意外受到了很多游客的好评。

挖小土豆,有点北方“拾秋”的味道,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也折射了当前各地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共性趋势。前一段时间“工厂车间游”也颇受媒体和各界关注,即把工业生产线、工业遗址有机嵌入旅游线路,让游客现场见证工业历史、体验工业文化,可以说也别有一番风味。透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的这些“不拘一格”的旅游方式,不难发现,我国旅游业正跳出“到此一游”“打卡拍照”的传统框架,以更鲜活的姿态迸发出新的活力。

从供给端来看,旅游产品的丰富程度前所未有地提升。风靡至今的Citywalk,热闹鲜活的民俗节庆游,虚实交融的“科技游”,更有“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美食去旅行”等,新玩法层出不穷,凸显出多元业态共生的繁荣格局日渐成形。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全国新增A级景区约2600家,总数达1.65万家,而县域覆盖率达到了97%。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无论大城小县,都越来越注重在产品业态上推陈出新,在服务品质上提质升级,从而让旅游供给更贴合市场需求。

从需求侧来看,很多人的“诗和远方”已经重新定义。人们对旅游的期待不再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更多的是体验美、体验文化、体验风土人情。“干活式旅游”之所以受欢迎,也正因为它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深度体验“拾秋”的过程和乐趣,这种干活的“在地体验”远比“打卡”“出片”更具吸引力。此外,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更愿意为“个性游”“特色游”买单。同样从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游花费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城乡居民旅游消费的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速的加快,印证了旅游消费的巨大潜力。

旅游兴,百业旺。无论是“干活式旅游”还是“工厂车间游”,让平凡的乡村田野、日常的生产劳作都成了旅游资源,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注入了全新活力。对于广袤的乡村来说,这种深度融合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乡村价值实现方式有了更多可能。以广东为例,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去年以来分批遴选了19个片区开展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工作,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场景,有效带动了县镇村资源整合利用以及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深挖地域特色、强化服务意识,让每个地方的“小土豆”都释放出“大能量”,成为独一无二的旅游记忆点、增长点,必将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陆夷)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