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求职“背调”不能“越界”

 2025/10/23 16:32:41 《科学时评》 作者:劳动午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今年年初,因陷入一场与职业无关的小区物业纠纷,罗文(化名)在求职路上栽了跟头——第三方背调公司在对她进行求职“背调”时,对这起非职业相关诉讼标记为“黄灯”,使她错失入职机会。(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

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背景调查作为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本应是帮助用人单位精准筛选人才、规避用人风险的得力助手。然而,现实中一些“越界背调”却让求职者遭遇“隐形门槛”,不仅侵犯了求职者权益,更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公平与规范。

背景调查,旨在核实求职者的职业信息,重点聚焦于学历资质、工作履历及履职表现等与岗位紧密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排查重大信息造假问题,判断求职者与岗位的适配度。但如今,个别用人单位的“背调”的触角却肆意延伸,将与岗位无直接关联的私人事务也纳入评判体系。社交平台上有求职者吐槽,如因大学小额网贷记录被追问细节、因租房纠纷诉讼记录被标注“风险提示”等,都表明非职业信息成为求职路上的“隐形障碍”不可取。

从法律层面来看,无边界的“背调”可能引发侵权纠纷。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背景调查公司未核实他人主观陈述的真实性,就将关于王某生活作风的负面评价写入报告,导致王某入职薪资降低、社会评价下降,最终被法院判决侵犯名誉权,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一案例清晰地表明,背调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必须履行审慎核实义务,对可能影响用人判断、涉及公序良俗且易损害被调查人名誉的内容,负有更高的合理核实注意义务。否则,不仅会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自己也会陷入法律纠纷的泥潭。

从就业市场公平与规范的角度而言,无边界的“背调”严重破坏了就业生态。就业市场本应是能力与岗位匹配的舞台,求职者凭借自身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竞争工作岗位。然而,当“背调”将触角伸向求职者的私人生活领域,把与工作无关的信息作为评判标准时,公平竞争的原则就被践踏。那些因私人事务被“一票否决”的求职者,即便具备出色的工作能力,也可能被拒之门外,这无疑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选拔到真正合适的人才。

企业开展“背调”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必须设置合理合规的边界和底线。一方面,企业应明确“背调”的重点内容,聚焦于求职者的学历资质、工作履历、履职表现等与岗位直接相关的信息,确保“背调”能够准确反映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配度。另一方面,背调公司在实施调查时,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涉及求职者隐私和名誉的信息,应履行审慎核实义务,不能仅凭他人主观陈述就给出负面评价。

求职者“背调”不能“越界”。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制定明确的“背调”规范和标准,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企业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选拔人才;背景调查公司要增强法律意识,确保调查行为合法合规。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求职者个人隐私与公平就业的底线,让就业市场回归公平、公正、有序的轨道。(王琦)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