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玉米烤肉”当心烤伤敬畏之心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店内使用玉米作为燃料,引发争议。店家在10月20日的回应中称,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农民打开销路,且使用的是陈化粮(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食)。21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回应称,已规劝商家停止这一行为,并下架相关宣传视频。
“别人用炭,我们用这个(玉米),火更柔、烟更静,所以肉里会有一丝淡淡的甜。”烤肉店的视频里是这么说的,用玉米做燃料显然是该店的一个特色卖点、营销手段。事实上,在这个行业里,“玉米用作燃料”已非个例。不久前,辽宁沈阳某餐馆用玉米烤肉的视频,也引发热议。对此,有人怒批“浪费粮食”,有人点赞“环保助农”,有人关注“物尽其用”,舆论场上众说纷纭。
看似对立的观点,都装着对粮食的珍视和对农业的关心。我国是农业大国,爱惜粮食是刻在国人骨子里的印记。在许多人看来,玉米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重要粮食作物。把玉米当柴烧,与“粒粒皆辛苦”的情感认知相冲突。在网友留言中,“惋惜”“痛心”等高频词也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我国粮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每年仍需进口玉米的背景下,公众的敏感反应体现出对粮食安全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切。
是否物尽其用,也是该事件的一个核心争议点。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除了食用功能,玉米在白酒、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多元资源利用已很广泛。但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粮食的使用必然存在“优先序”,如有专家指出“食用优先、饲用次之、工业能源再次之”。从实际来看,将虫蛀、霉变等质量不佳的玉米作为燃料,本不必“一棒子打死”。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鼓励商家将粮食(即便是陈化粮)直接作为燃料。一是因为在整个价值链条上,这是一种低效的使用方式;二是担心引发无序效仿,带来不良示范效应。当粮食可以被随意焚烧甚至作为“环保卖点”宣传,人们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可能随之消解。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多地官方在对类似事件的回应中都表示“不提倡”。
无论是环保助农,还是资源利用,需要制度来进一步定分止争。建立清晰的分级制度,划定用途边界与标准,让不同品质的玉米都有“好归宿”;填补行业“空白”,让监管有据可依,让商家有章可循,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得更细更实——这才是舆论争议真正的价值所在。(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