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诊疗“喜报”,折射人文精神缺失
梁勇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并列出了该医院9月份及10月开诊第一天的门诊人数和手术台数。院方确认“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但“用词不当”,并解释称是一名新员工所为,其将医院通报在内部工作群的数据制成“喜报”发到了朋友圈。
医院类似“用词不当”的事件,前不久也在另一家医院发生过。据齐鲁晚报报道,有网友在马鞍山某人民医院复诊离院时,听到医院出口人行通道闸机发出“欢迎再次光临”的提示音,这让他感到不适。
医院“再创佳绩”的“喜报”也好,“欢迎再次光临”的提示音也好,表面看属于“用词不当”,实则折射出当下部分医院浮躁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某种程度上的缺失。
医院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事业,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古语云:“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这其中蕴含的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是医者将人的健康福祉置于商业利益之上的崇高品格。古代医者尚有如此深厚的医学人文精神,那么对现代医疗机构来说,无论公立私立,更应坚守公益性,摒弃过度商业化思维,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医务工作的每一环节。
医院“喜报”最刺痛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将医学崇高的人文传统异化为赤裸裸的商业绩效。患者的病痛与求助,是将健康与生命相托,这本是医者倾注关怀的起点,在“喜报”逻辑中却成了被量化的业绩与战果。当医院的管理思维滑向对流量和产出的追逐时,便难以避免公众对医院在盼病盼伤的合理怀疑。
虽然院方将发“喜报”之事归咎于新员工,试图将问题简化为个人行为失当。但据院方介绍,“喜报”数据来源于医院在内部工作群通报的“工作量”。显然,医院的做法也不妥当,似乎是在向全体员工宣告,门诊人数与手术台数才是最在乎的成果。否则,医院发布的数据为何不是康复人数与手术成功台数呢?新员工将医院在乎的数据加工成“喜报”,恰恰是对某种内部管理文化的认同与呼应。新员工错在将潜规则显性化,而潜规则的倡导者,正是医院的价值导向与管理体系。
从祝贺“喜报”到“欢迎再次光临”,暴露的是医院的价值偏离,反映了在医疗市场化的浪潮中,一些医院不自觉地套用了商业机构的考核与话术,却浑然忘却了服务对象是身心正处于脆弱状态的人。
医院管理者需要率先进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内部考核中坚决摒弃唯业务量是举的导向,将患者满意度、医疗质量、人文关怀等软性指标提升至核心地位。同时,更要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教育,让“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格言,内化为医院所有员工的职业本能。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