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升专”为哪般?
主持人:张戈
据《工人日报》报道,9月开学季,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多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迎来了一批“特殊”新生——他们手握本科学历,却选择“反向深造”学技术,这一现象也被网友称为“本升专”。采访中,记者发现,本科生“回炉” 学技术,并非学历降级,而是瞄准“技能刚需”的理性就业选择。这群选择“本升专”的年轻人正向着成为高端制造业稀缺的“紫领”人才发起冲击。对此现象,老大哥们怎么看?
“本升专”不是走回头路
绍兴技师学院培训学校副主任丁澄洋:现在不少本科生专程去职校、技校学技术,有人叫 “本升专”,我认为这不是降级,而是“技能刚需” 的清醒选择 。
2016年,我初中毕业,分数刚过普高线,亲戚都劝我读高中、考大学,说那才“体面”。我的父亲,是一名从农民学徒干到享受国务院津贴的老焊工,三十年就钻焊接这一件事,最后还成了正高级工程师。他的经历让我相信:技能学精了,一样能站得稳、有尊严。后来我在技校学习焊接技能,弧光灼伤皮肤、汗水泡烂湿疹也没退缩,16岁成全国最年轻焊工技师时,才更明白:企业缺的从不是“学历本本”,缺的是能上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在职校做教师以后,我给“绍兴工匠”焊接方向研修班上课,碰到很多老技工 —— 他们干了几十年,却因为没机会学新技术,而遇上技能瓶颈,多可惜啊!现在这些本科生不一样,他们有理论基础,再沉下心学技术,相当于“两条腿走路”,正好补上高端制造业缺“紫领”的口子。就像我带的学生里,有人后来进芯片公司当技术员,实习期月薪过八千元,靠的就是“理论+ 技能”的硬实力。
说到底,不管是我当年选技校,还是现在本科生“回炉”学技术,核心都不是选“学历”,而是选“能不能抓住需求”。技能,你下多少功夫,它就给你多少回报。这些年轻人愿意放下“学历包袱”,学习实践技能,我觉得特别好,这不是走回头路,是朝着更实在的未来奋勇向前!
“反向深造”是就业需求下的“双向奔赴”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木须虫:年轻人选择“反向深造”,其实是就业需求下的“双向奔赴”。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和创新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员工拥有高学历,更看重其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向深造”折射出人才市场需求的新风向。在产业创新背景下,对会动脑能动手的综合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职业教育则更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反向深造”将两者有机结合,培养出的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样的综合人才能够更好地凝聚和激活创造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反向深造”也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释放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需融合发展的信号。高校应借鉴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经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职业院校也可以吸收高校的理论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条件。甚至,高校与职业院校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开设专业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应积极支持“反向深造”的发展。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本科生“反向深造”是喜也是忧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张立美: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反向深造”学技术这一现象?在笔者看来,这既是喜讯,也是警钟。我们既要看到这种现象折射出来的积极一面,也要看到背后潜藏的隐忧,不要只是拍手称快。
本科生“反向深造”学技术,虽然有人是将“重新获取实用技术能力”作为实现职业发展的一种策略,是个人教育选择的“后发性修正”行为,但更多的是严峻就业竞争环境下的“退而求其次”选择,具有一定的无奈性。这在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他们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变得无用武之地,背后是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实际上凸显出当下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契合度偏低,是对高等教育敲响的警钟。
本科生“回炉”学技术越来越香,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反向深造”学技术,面对这种新形势、新趋势,高校需要自我改革,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才是对学生负责的应有之义。普通本科院校应当主动积极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训设备等紧跟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升级,提高应用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让本科生既学习理论知识,又学到实践技能,真正“能文能武”,走上社会可以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