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投票疑遭刷票,披着的可能是“利益外衣”
郭元鹏
8月23日,沈阳市教育局就近期中小学校服款式网络投票引发的争议作出回应,明确将对线上投票数据进行技术检测以核减异常票数,并在开学后组织线下投票,最终结合线上线下结果确定校服款式。此前,沈阳中小学校服款式投票被质疑刷票!(8月24日 《扬子晚报》)
沈阳市中小学校服款式网络投票引发轩然大波,“刷票”质疑甚嚣尘上。这场原本旨在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意见,从而选出兼具美观、实用与文化内涵校服款式的活动,却因部分款式票数短期内的异常暴涨,陷入了信任危机。这不禁让人深思,在关乎学生形象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服选择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从事件本身来看,投票机制的漏洞是导致乱象产生的直接原因。网友反映,此次投票无需实名,每个手机清除浏览器记录后便可无限次投票,这无疑为刷票行为大开方便之门。在这样的规则下,所谓的投票结果,很难真实反映大众的喜好,更无法保证过程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公正性。当票数可以被轻易操纵,投票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沦为一场闹剧。
而刷票行为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某些利益相关方的不当逐利心理。尽管沈阳市教育局强调校服款式的确定与提供设计方案的厂家、生产厂家无任何关联,但部分款式票数的异常增长,还是难免让人怀疑有供应商为了拿下订单,不惜在投票环节“动手脚”。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更让整个校服征集活动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
其实,校服作为学生身份的象征,承载着校园文化和城市特色。在选择校服款式时,更应该将精力放在创意和设计上,而不是在投票环节搞不正当竞争。优质的校服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穿着需求和审美偏好,融合舒适、安全、美观等多方面因素。比如,针对不同季节设计合适的面料和款式,既保证学生穿着舒适,又展现青春活力;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彰显城市特色和校园文化底蕴。
对于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而言,此次事件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在今后组织类似活动时,必须建立严谨、科学的投票机制,加强技术监管,防止刷票等作弊行为的发生。例如,采用实名认证投票,限制投票次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投票数据,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介入调查。同时,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明确纪律要求,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从源头上杜绝利益输送和不正当竞争。
此外,在校服款式的征集和评选过程中,还应拓宽参与渠道,充分听取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组织线下的校服展示活动,让学生亲身试穿,直观感受不同款式的舒适度和美观度;邀请专业的设计师、服装行业专家参与评选,从专业角度把关,提高校服设计的质量和水平。
沈阳市中小学校服投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投票上“动手脚”终究是歪门邪道,唯有在创意和设计上“花心思”,才能选出真正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校服款式,让校服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校园的文化魅力 。
其实,这里还牵涉了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假如校服能够实现“公益属性”,谁还绞尽脑汁“虚假刷票”?校服投票疑遭刷票,披着的可能是“利益的外衣”!不是不需要校服,而是校服的定制,能不能告别“集体定制”的唯一选择?比如,可以在确定款式后,让家长“货比三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