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高温投诉增多的背后是告别“健康换酬劳”的呼声

 2025/8/25 14:23:51 《科学时评》 作者:劳动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烈日炙烤的申城,持续高温。但比天气更令人揪心的,是部分企业里一线职工的生存处境。近两个月,本报接连收到多起涉及高温作业环境与超时加班的职工投诉:嘉定一车间以“发了高温津贴”为由拒开空调,工人在超37℃环境中硬扛;松江一塑料厂内,员工机器周边温度飙至60℃,月加班超100小时;宝山企业车间“夏热冬冷”,还要求员工每日工作12小时、每周在岗6天……一桩桩案例的背后,并非单纯是气候极端化的结果,更折射出劳动者权益保障领域的深层变化与现实困境。

过去,劳动者的诉求多为“高温津贴发没发”,只要这笔钱到手,即便在闷热车间里挥汗如雨,也多选择隐忍。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拿钱了事”,更在意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与安全性,不愿再用身体健康兑换微薄酬劳。从“关注补贴”到“重视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维权”,这种转变体现了劳动者自我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也让以往被掩盖的高温作业问题,有了被摆上台面的可能。

此外,这类议题反复被提起可能还缘于,诉求反映与监管实施的机制仍存在梗阻。具体而言,劳动条件保障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高温津贴属劳动监察监管范畴,工作环境安全则由应急管理等部门负责。这种“各管一段”的模式看似分工明确,实则容易让劳动者在维权时常常面临“不知找谁”的困境,若多部门间信息不统一又会导致问题难以被精准识别,进而弱化解决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本身也面临一定执行难度。记者查阅《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发现,办法虽提出“超过40℃应停止室外作业”,但对室内来说,机器发热、体感温度等难以用“一把尺子”衡量到位。更让监管人员头疼的是,劳动者投诉时反映的高温环境,往往是动态变化的——检查人员到场前,企业临时关掉发热机器、打开闲置空调,现场温度立刻符合要求;检查人员一走,便迅速恢复原样。劳动者只能提供“当下温度”的证据,难以固定企业长期违规的事实,监管部门也无法实现24小时驻场监督,导致问题反复出现,难以从根源上解决。

高温投诉增多,既是挑战,也是改进的契机。要破解这一困境,既要打破监管壁垒,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同时也应引入更科学的测温与监督方式,让监管既有明确依据,又能应对企业的表面合规行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守住高温下劳动者的健康与权益底线。(朱兰英)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