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机器人“打架”不只是热闹

 2025/5/27 11:18:39 《科学时评》 作者: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5月25日晚,杭州见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格斗”——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CMG世界机器人大赛·系列赛》机甲格斗擂台赛在此举办,这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直拳、勾拳、扫腿、侧踢……机器人选手出拳踢腿毫不含糊,不断在擂台上缠斗、跌倒、爬起,俨然科幻电影《铁甲钢拳》照进现实。最终,操作员陆鑫操控的“AI策算师”凭借精准的算法决策与灵活的机动性摘得“格斗之星”。镜头转向胜利者,机身布满撞击痕迹,足见比赛之激烈。

距离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不过月余,人形机器人跌跌撞撞、跑着跑着就懵圈的姿态还历历在目。这次,人形机器人为何将目光投向了格斗?这背后有着深层的技术逻辑。与语言模型不同,机器人收集现实世界数据成本很高。而格斗,本质上是一种高效、低成本且反馈强的动作学习形式,最容易标准化、最能直观“出片”。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机体设计、动作控制、感知系统、实时操控与延迟控制等方面的技术能力,让人们对未来科技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这类赛事意义深远。一者,为企业提供技术展示与交流平台,通过高压力环境测试技术短板,推动感知、决策、执行等技术攻关;再者,以赛事为纽带吸引全球关注,亦可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国际影响力,激发产业链创新共振。就在第二十一届文博会首日,众擎机器人官宣将于今年12月在深圳举办“机甲拳王”赛事,并把比赛门槛提高到“全尺寸类人身高”。这也将成为机器人产业热度的又一见证。

当然,今天的机器人格斗仍是“机器人选手+真人选手操控”的模式,离真正的自主智能尚有距离。但从会跑、会跳到会舞、会斗,人形机器人的加速迭代,正不断拓展具身智能的边界。未来,在这些吸睛技能之外,持续攻克技术关、场景关、成本关,推动人形机器人从“一招一式”的单一技能向“全能选手”蜕变,其将在工业制造升级、应急救援、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领域释放更大价值,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便利。(皇甫思逸)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