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海口“拖猫事件”,警惕网暴司机成为另一种恶

 2025/5/21 16:45:20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曹莹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曹莹(云南财经大学)

5月19日,海南海口一名女司机驾车拖行小猫致其死亡的事件引发关注。5月20日,海口警方公布调查结果,该起事故确认为意外情况,未发现女司机李某某存在故意伤害猫的行为。但围绕司机的网络暴力却愈演愈烈。这场舆论风波折射出的,不仅是公众对动物保护的关切,更暴露了网络情绪失控下“正义审判”的畸形逻辑。

根据海口警方通报,涉事司机李某某停车离开期间,一只系有牵引绳的猫自行钻入车辆底盘,随后车辆启动时牵引绳手柄卡住底盘导致拖行。司机在察觉异常后主动报警,且未发现其存在故意虐猫行为。从法律层面看,李某某的行为虽因疏忽酿成悲剧,但主观恶意不成立。然而,部分网友将“意外”与“虐杀”混为一谈,甚至通过剪辑视频、散布“一车拖两猫”等不实信息煽动对立,加剧了舆论失焦。

事件曝光后,涉事司机及关联餐厅陷入“全网围剿”。网友通过“人肉搜索”曝光其个人信息,散布“虐猫惯犯”“餐厅纵容暴力”等谣言,更有极端言论对其家人发出死亡威胁。涉事餐厅虽已对涉事员工作出停职处理并配合调查,但仍被贴上“冷血”标签,甚至被迫暂停营业。这种“未审先判”的暴力逻辑,本质是以道德之名行侵权之实,不仅无助于厘清真相,反而侵蚀了法治社会的理性根基。

公众对动物权益的重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以暴制暴绝非解决之道。若确有违法,应由执法部门依法处置;若属无心之失,则应通过教育、制度完善(如行车前检查规范)避免悲剧重演。反之,网络暴力将当事人推向社会性死亡的深渊,实则是另一种“集体施虐”,与动物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

此次事件中,警方及时公开调查细节和监控视频,为理性讨论提供了基础。涉事餐厅主动担责、配合寻猫主人的态度,也为企业应对舆情提供了参考。但公众层面,仍需警惕“共情陷阱”——动物的悲惨遭遇容易激发情感共鸣,但若放任情绪裹挟事实,最终损害的将是社会整体的公平与正义。

动物保护需要法律与制度的托底,也需要公众理性监督的推动。面对悲剧,我们既要追问“如何避免”,也要警惕“以恶制恶”。唯有在事实基础上寻求解决之道,才能让每一次“围观”真正转化为文明进步的推力,而非暴力的催化剂。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曹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