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警示牌”频现高速,安全不应是概率游戏
王志顺
5月12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一段执法视频引发关注:江西济广高速上,驾驶人兰某因车辆故障竟让乘客在快车道充当“人体警示牌”,后方车辆呼啸而过,险象环生。无独有偶,江苏沪武高速此前也发生类似事件,驾驶人吴某未设警示标志,挥臂示警时被撞骨折。两起案例虽结局不同——前者被交警及时制止,后者付出了惨痛代价——却共同指向一个严肃的问题:在高速公路这一“生死场”上,竟仍有大量驾驶者将生命安全寄托于侥幸,把警示规则当做“概率游戏”。
从两起事件中可见,涉事驾驶人的应急处置呈现高度趋同的“逻辑闭环”:车辆故障—就地处置—肉身示警—赌命避险。这种选择看似“务实”,实则是对高速风险的无知漠视。数据显示,高速公路二次事故致死率超40%,但兰某、吴某等人仍迷信“挥挥手就能避免悲剧”。究其根源,一方面低估了高速车流瞬时冲击力(时速100公里的车辆制动距离超150米),另一方面误认为临时想出的应对方法能替代规范操作。
讽刺的是,上述两起事故的涉事驾驶人员并非“法盲”。江西案例中,兰某知晓需报警撤离却选择“先修车”;江苏案例中,吴某的新车本应配备三角牌却未启用。这种“知而不行”暴露了更深层的症结:驾培教育中应急演练流于形式、4S店交付环节风险提示缺失,导致规则沦为“纸面教条”。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驾驶人甚至形成“车靠边不如人显眼”的错误想法,致使类似“人体警示牌”的事件在近年频繁出现。
破解高速公路“人体警示牌”困局,需从执法威慑、技术革新与教育强化三向发力,构建刚性约束体系。其一,执法震慑升级,让侥幸者“痛到不敢赌”。江西兰某违规修车、江苏吴某深夜肉身示警等案例,暴露违法成本过低助长的赌命心态。可参照“醉驾入刑”的治理逻辑,对未设警示标志且引发事故者追究刑事责任,将“漠视规则”与“过失致人死亡”挂钩,以司法重槌敲醒一些人的麻木神经。
其二,技术补位人性,用科技填补“致命漏洞”。吴某新车断油却无三角牌可用的窘境,折射传统警示设备的依赖风险。应强制新车标配“智能三角牌”——遇险时自动弹射至150米外并同步定位,消除人为摆放的安全盲区;同时推广车载系统“一键报警+远程警示”功能,事故瞬间同步触发车辆双闪、导航平台路况预警及交管平台救援响应,形成“人未动、警示已达”的智能防线。
其三,教育靶向干预,把规则刻进“肌肉记忆”。从驾考环节入手,增设高速应急实景模拟考核:在动态车流虚拟场景中,驾驶人若选择“肉身示警”则直接判定不合格;对已违规的驾驶人实施“回炉重学”——观看二次事故现场视频并完成48小时应急处置实训,通过生理不适感与重复训练倒逼“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成为求生本能。
唯有法律划出红线、技术筑牢屏障、教育重塑认知,方能终结“赌命式”自救的荒诞循环,让每一条生命在高速公路的车辆洪流中真正获得制度性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