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打磨优秀课例 不能偏离初衷

 2025/5/7 10:27:51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梁富强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两年,在省、市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笔者以评委或普通教研员的身份现场观摩了多节优秀课例。通过与部分课例展评教师和课例指导教师交流发现,一些优秀课例的打磨成本较高。

一是耗时多。一些优秀课例在正式展评前的数月便开始打磨,甚至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花费高。为了打磨一节优秀课例,部分学校多次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指导,为此支付了不少费用。除此之外,还有学校在制作课件和视频等方面,也花了不少钱。

打磨优秀课例,不能偏离其助推展评教师和磨课团队专业成长的初衷。在上述活动中,一些课例在专家的指导下,确实呈现出不少的“闪光点”。但笔者与部分获一等奖的教师交流发现,他们有的根本不明白“闪光点”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当问到为何要那样设计或处理时,他们大都说是专家支的招。不仅如此,由于部分优秀课例的打磨过度依赖外请的专家,校内磨课团队的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专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学校外请专家助力没有问题,但在打磨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课例展评教师和校内磨课团队的主体地位。

打磨优秀课例,不能偏离发挥课例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初衷。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不仅是为了展示授课者良好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还在于促进观摩教师的专业成长,助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客观地说,一些课例尽管非常精彩,但其提升精彩度的做法,如花费大量的钱去制作课件和录制视频等,大量一线教师很难复制,其推广运用的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上述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部分耗时不多、对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很小且几乎没有什么额外花费的课例同样出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优秀课例不仅能彰显展评教师和磨课团队的智慧,而且更具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更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简而言之,打磨优秀课例,应真正发挥其促进课例展评教师、磨课团队、观摩教师成长的功能,从而助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来源:中国教育报 梁富强(作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教研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