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

 2025/5/14 10:12:23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本报特约评论员

此次北京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既弘扬“身心一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又落实当前“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既从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谋划,又针对不同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量化指标;既彰显首都特色,又体现心理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的运用。“身心健康二十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呵护。

弘扬勇于拼搏体育精神,完善成长档案制度,构建良好同伴和师生关系,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5月13日,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首次将提升学生体魄和心理素质一体规划,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资源,打造学生健康成长全方位支持环境。此举既是对“双减”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标示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新高度。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身心健康不仅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更是国家可持续性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宠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具有高度的现实紧迫性和战略必要性。

近年来,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性难题。身心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将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身心健康工作质量作为衡量教育发展水平、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不断探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新途径。

此次北京出台的“身心健康二十条”,既弘扬“身心一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又落实当前“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既从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进行整体谋划,又针对不同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量化指标;既彰显首都特色,又体现心理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等多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的运用。“身心健康二十条”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育人体系,有助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都能得到身心健康的呵护。

让学生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脚下有力,正是北京这些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改革重要方向。从启动中考体育考试评价改革,到规定小学、初中每天一节体育课;从率先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课间一刻钟”,到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再到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学生拥有未来成长需要的强健体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能够从容面对未来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北京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从未停步,而“身心健康二十条”正是对这些实践探索的一次总结。

于是我们看到,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体春游或秋游活动,成为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培养健康阳光心态的“标配”;开展“班级赛”等全员体育比赛活动,成为提升学生心理韧性、抗挫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合作与对抗中实现身体和心理同步成长的妙招;充分利用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资源,组织研学参观活动,成为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舒缓心情、丰富精神、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良途;将科技元素、非遗技艺融入劳动教育,成为让学生感受劳动快乐,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优策;鼓励教师成为学生愿意倾诉和信赖的“大朋友”,倡导家长每天与孩子“倾听一刻钟,活动一小时”,则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念变成了扎实的举措。可以说,“身心健康二十条”不仅是北京对教育改革经验的提炼,也是进一步增强学生获得感的一份任务书。

随着“身心健康二十条”具体措施逐步落地落实,必将有力推动北京中小学教育进一步回归本质规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成为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