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厘清租车纠纷权责边界,莫让“提灯定损”歪风横行

 2025/5/20 15:22:21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蒋巍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蒋巍(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金女士在杭州的租车遭遇一事引发热议。金女士因其门店运输需求,在2023年12月、2024年1月和4月先后向“铃驹运力”租了三辆车,租期均为一年左右,每辆车押金6000元 。还车后,双方在押金退还、车辆维修费用承担等方面产生严重分歧,金女士甚至称修车费用比押金还贵。(5月19日 1818黄金眼)

在这起事件中,车辆维修费用争议是核心矛盾。金女士退回第二辆车时,销售发来的维修单据上有十多项维修项目,合计七千多元,金女士认为报价过高。她自行维修仅花费2000多元,可租车公司依然扣除了4000多元押金。对于第三辆车,租车公司初步评估维修费用约4000多元,即便公司表示愿承担部分配件费用,最终沟通费用不到3000元,金女士仍未同意。这一系列费用争议,反映出维修费用评估缺乏统一、透明的标准。在租车行业,车辆维修费用的界定往往成为双方矛盾爆发点,消费者在面对租车公司给出的高额维修费用时,常处于被动地位,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和维权途径。

押金退还的拖延与纠纷,也凸显了租车行业在诚信经营和合同履行方面的问题。金女士称第三辆车的押金,租车公司一个多月未退还,她因此未缴纳最后一个月租金,租车公司则认为金女士未按时缴纳租金构成违约。双方各执一词,根源在于租车合同条款在执行过程中的模糊性,以及租车公司在押金退还流程上缺乏规范性和及时性,损害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

从行业整体来看,消费者租用车辆后因微小损伤被索要高额维修费,甚至押金被全扣的情况并非个例。近年来,租车行业发展迅速,为人们的出行和生产经营提供了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乱象丛生。一方面,部分租车公司为降低成本,在车辆维护保养上投入不足,交车时未严格记录车况,导致租出的车辆车况不佳,故障频发,影响消费者正常使用,还车时却以“显微镜式检查”寻找损伤,以此索赔高额费用;另一方面,行业监管存在滞后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租车公司的经营行为缺乏有力约束,在合同规范、定损标准、纠纷处理等方面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让一些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要解决租车行业的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租车行业的经营规范和服务标准,加强对租车公司的日常监管和违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租车公司自身要强化诚信经营意识,规范合同条款,在车辆租赁前后做好车辆检查、维修费用评估等信息的透明化工作,遇到纠纷积极与消费者协商解决;消费者在租车时也需提高风险意识,仔细阅读租车合同,警惕各项条款的隐蔽性和不对等性,对车辆状况进行详细检查并留存证据,遇到不合理要求要敢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金女士的租车遭遇为整个租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只有通过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将“提灯定损”这类消费陷阱转化为行业规范发展的契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应止于个案解决,更需构建长效治理机制,让租车真正成为便捷、安心的服务选择。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蒋巍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