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残障人士成为记录社会的积极行动者
叶祠路
“你的歌声是我耳机里的GPS,带我在黑暗里摸到光的形状。”5月5日,浙江衢州“00后”视障女孩徐佳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视频,记录在一场音乐节的后台,她与自己喜欢的歌手见面互动的经历,打动了无数网友。而这并不是她第一次为大家带来感动,今年春节期间,她记录了自己从山东出发到浙江的回家路上许多好心人暖心相助的瞬间。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充满善意和温暖,爱的双向奔赴感动了上百万网友。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一个视障女孩的镜头正在重新定义“看见”的意义。徐佳媛用挂在脖子上的运动相机和读屏软件剪辑的视频,不仅记录了她与歌手的暖心相遇,更捕捉到了1200公里返乡路上无数陌生人的善意。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科技赋能与社会温度如何共同塑造着一个更包容的文明形态。
当徐佳媛在高铁站接受工作人员的接力护送时,当邻座女孩轻声细语地请她触摸绿植时,这些平凡瞬间通过她的镜头得到了广泛传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视障创作者始终坚持用盲文贺卡回馈帮助者,“所求皆如愿,所行化坦途”的字句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善意流动的双向性。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助残关系中施与受的单向度想象,构建了平等对话的精神空间。在视频获得百万点赞的背后,是公众对视障群体的重新发现——他们不再是需要怜悯的弱者,而是能够主动记录、表达并影响社会的积极行动者。
正如徐佳媛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眼前虽然看不到任何东西,虽然是黑暗的,是虚无的,但是心灵是光明的,通过视频的方式,她不仅给大家传递了一些温暖,还让更多人看见并了解了残障群体。
读屏软件将二进制代码转化为语音提示,运动相机固定视角替代肉眼取景,这些技术适配不仅解决了操作层面的障碍,更从根本上改写了残障人士参与公共表达的可能性边界。徐佳媛记住所有剪辑快捷键的坚持,恰如她跨越千里返乡的勇气,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新残障观”的生动注脚——障碍不在于身体机能差异,而在于社会支持系统是否足够完善。当数以千万的网友通过她的镜头见证这一切,这种集体凝视也正在完善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认知。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徐佳媛故事中的温暖底色尚未成为普遍现实。在全国8500万残障人士中,能够如此娴熟运用数字工具的仍是少数。视频中展现的无障碍服务衔接,在更多三四线城市仍属稀缺资源。这就引出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当个别励志故事引发短暂感动之后,如何将这种情感共鸣转化为制度性保障?为此,我们需要建立更系统的技术培训体系,让更多“徐佳媛”掌握数字表达工具;完善公共服务标准,使高铁站的暖心护送成为标准流程而非偶然善意;更重要的是,通过立法强制和舆论监督,消除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双重障碍,拓宽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空间。
在徐佳媛的视频评论区,一条“你让我们看见了世间的美好”的留言获得高赞。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看见从来不只是视觉机能,而是心灵对美好的感知能力。当社会为残障群体扫除障碍时,他们反馈给社会的精神价值往往远超预期——就像徐佳媛那些无法用肉眼取景却精准捕捉到人性光辉的镜头,正在为浮躁的互联网空间注入珍贵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