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预防“血液净化”陷阱需进一步净化医疗行业

 2025/5/19 10:06:45 《科学时评》 作者:北京青年报 汪昌莲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汪昌莲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故意模糊混淆相关医疗技术概念,打着“血液净化”招牌,吹嘘包治百病,利用老年人辨别能力差的弱点,以及基础病患者迫切想恢复健康的心理,违规使用未经认证的医疗器械和非卫生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所谓血液净化。就诊患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不仅支付高额治疗费用,其健康安全亦未得到有效保障。

“血液净化”之所以容易得手是因为假如仅看表象,涉事医疗机构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抽出来的血液呈暗红色,经注入臭氧后就变成了鲜红色,这在不少人看来是血液得到净化的证据。事实上当血液中的氧气被消耗后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静脉血回流心脏,通过肺呼吸加氧就变成了鲜红色的动脉血。而臭氧属强氧化剂,它也可以将暗红色的静脉血变成鲜红色的动脉血。通过呼吸就能完成的事却通过抽血加氧回输完成,如此不仅多此一举,纯属故弄玄虚。

这一现象不仅暴露出公众健康知识的不足,更折射出医疗行业某些领域存在一些问题。要杜绝此类医疗陷阱,关键在于要进一步净化医疗行业环境。

过度商业化倾向使得部分机构逐渐偏离了治病救人的本质。从过度医疗到虚假宣传,再到如今的“血液净化”骗局,可以看到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资本运作、营销包装、诱导消费、高价收费。在这些操作中,原本应该以患者健康为首要考虑的医疗服务,变成了牟利工具。

当医疗行为被利益驱动所主导,当医者的专业判断让位于营销话术,医疗行业的核心价值就面临着严峻挑战。这种趋势不仅损害了患者权益,更动摇了整个医疗体系的公信力。

这些医疗乱象说明现有管理对新兴治疗技术的规范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部门间的监管协作也不够顺畅。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正规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非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未经充分验证的“创新疗法”,客观上为不法行为提供了掩护。医疗行业作为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领域,需要建立更严格的职业标准和更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每一项医疗服务都经得起专业和伦理的双重检验。

进一步净化医疗行业,需要构建更完善的治理体系。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当完善相关法规,建立动态更新的医疗技术管理清单,明确各类医疗行为的边界和标准。

在行业文化方面,需要强化医德教育,将专业伦理纳入考核体系,发挥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

在技术手段上,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有效的监管网络,提高违规行为的发现和处置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从需求端减少对伪科学疗法的盲目追捧。

进一步净化医疗行业,不仅关系到个体健康权益的保护,更关乎医患信任基础的巩固。医疗行业的净化,既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对专业精神的坚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当医疗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医疗服务回归其本质,才能减少乃至杜绝各类医疗陷阱,提升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