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挂名“董监高”,是陷阱不是馅饼
杜蒿坨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对外通报2022年以来该院涉公司内部治理引发与员工纠纷案件的审理情况。据悉,新入职员工挂名担任“董监高”(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逐年增多,法律意识欠缺的应届毕业生已成为部分公司内部管理失控后进行“金蝉脱壳”“甩锅跑路”的重要围猎对象,相关纠纷呈现出法律风险高危、灰色产业参与、维权成本较高和衍生案件较多等特点。
一些刚参加工作的职场新人获得“提拔”,担任企业“董监高”,看似获得了重用,成就了“出道即巅峰”的职场佳话,实则暗藏着种种算计和风险。职场新人获任“董监高”,很容易掉入挂名陷阱之中,随时可能遭遇多种纠纷、损失、伤害和烦恼。
一些企业尤其是经营状况不佳、存在相关管理问题的中小企业,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逃避债务或满足注册登记要求,利用新员工法律意识、风险意识淡薄的弱点,以“工作需要”“走个形式”“不需要你担责”等说辞,诱骗新员工挂名担任“董监高”。被挂名的员工属于傀儡,大多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一无所知,却在公司出现债务纠纷、税务问题或违法行为时,莫名其妙地成为“背锅侠”。
职场新人之所以容易成为企业挂名套路的围猎目标,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企业治理结构和法律风险缺乏基本认知。不少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不了解“董监高”的性质和责任,对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法律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在企业的诱导下轻易签署相关文件,出具授权,提供个人身份信息。有的企业还会以“额外津贴”“快速晋升”等承诺为诱饵,让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放松警惕。
令人担忧的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专门提供“挂名服务”的代办机构,已经形成了挂名“董监高”产业链。
员工一旦陷入挂名陷阱,想要脱身往往困难重重。解除挂名需要走变更登记程序或诉讼程序,而员工向企业提出解除挂名的诉求后,大都会遭遇企业拒不配合的困境。即便诉诸诉讼程序,挂名者针对是否真正自愿、是否知情等问题也面临着不小的举证难题,难以证明自己的“名义”身份。有些挂名者甚至因此背上债务,被列入失信名单,个人征信、职业发展、日常生活都受到影响。
要防范挂名“董监高”风险,需要职场新人擦亮眼睛,提高法律意识,充分认识到担任“董监高”的责任和潜在隐患。在签署相关文件前务必仔细阅读内容,不随意提供个人信息和授权。可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拟入职企业的基本情况,对频繁变更高管、信誉较差的企业保持警惕。
相关部门也应针对挂名“董监高”问题设置多道拦阻索。教育部门应在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中增加相关法律知识普及,帮助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部门要扎紧制度篱笆,把牢企业登记信息审核关,加大对虚假登记、冒名登记行为的拦截、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挂名的成本,并完善冒名登记的纠错机制,提升纠错效率。司法机关可发布挂名登记典型案例,警示教育企业和劳动者。
说到底,只有年轻的职场人不被虚假的“头衔”所迷惑,相关部门让虚假的“头衔”寸步难行,才能倒逼企业或实控人增强诚信意识,规范登记行为,才能填平挂名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