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原创,怎么就被贴上了“AI味”的标签?
陈垚(湖南女子学院)
近年来,AI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单纯的文本生成扩展到图像创作、脚本编写,乃至PPT制作与实况视频生成。然而,随着AI功能的逐步强大,一场深刻的语言危机也在悄然酝酿——曾经作为人类思维重要标志的学术词汇,正在逐渐为AI所占据。
在高校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在蔓延:众多大学生在完成学术论文时,普遍陷入一种悖论式困境——“明明是我自己写的,为什么最后出来的论文被系统判定为‘AI味’太重?”当笔者向同学追问“AI味”的具体指向时,得到的反馈令人深思:论文中诸如“系统性重塑”“认知维度转换”“概念博弈”“系统化映射”等专业术语,竟成为被AI检测系统判定为机器生成内容的依据。为降低检测系统中的“AI率”,学生们不得不将这些专业性表述替换为冗长且不规范的日常用语,导致学术表达的精准性与规范性严重受损。
更让人费解的是,学术指导过程中出现的双重标准加剧了这一矛盾。指导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提升论文的学术性,鼓励使用专业术语与理论框架;但当学生遵循建议优化语言表达后,又会被系统判定是AI写作。这种矛盾的评价体系,折射出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在应对AI技术冲击时的滞后性与混乱性。
这场看似是人类与AI之间的词汇争夺战,实则反映出更深层次的认知危机。经过深入反思与实践观察,笔者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对抗的并非AI技术本身,而是算法逻辑固化认知偏见。当前AI检测系统以预设的语言特征作为机器写作的判定标准,这种简单化、机械化的评价模式,本质上是将复杂的学术创作过程简化为语言形式的对比游戏。学术评价逐渐偏离思想独创性与知识深度的核心标准,转而关注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某种既定模式,这与以思想价值为核心的学术评价本质背道而驰。
审视现有论文AI率查重系统的运行逻辑,其本质是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猫鼠游戏”。系统通过识别特定语言模式来判定内容是否为AI生成,而使用者则不断调整表达方式以规避这些雷区。这种对抗性模式不仅未能解决AI技术对学术评价体系的冲击,反而使我们陷入被动,就像为了躲避金属探测器,把硬币换成了塑料片。
在这场AI技术与学术评价的博弈中,我们真正要坚守的,是人类思考中特有的灵气。每一次专业术语被无端否定,就像看着自己刚拼好的乐高被AI一脚踢散。那些被AI检测系统误判为“AI味”的专业术语,实则是人类学术智慧的结晶。面对“AI味”的评价,我们应当建立更科学、更具包容性的学术评价体系,聚焦学术成果的思想深度与创新价值,而非拘泥于语言形式的表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