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智能客服不“智能”,问题出在哪?

 2025/5/10 10:15:08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姜婧雯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姜婧雯(同济大学)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中,智能客服本应是企业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消费体验的得力助手,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频频“翻车”,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糟心事”。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五一”假期期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数据中,超五成的消费投诉集中在经营者售后服务品质及消费履约问题上,其中就包括平台客服不畅、人工客服电话无法接通等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在电商售后服务领域,“智能客服”备受诟病,2024年相关投诉同比增长56.3%。

智能客服变“智能障碍”,是在给消费者“添堵”而非解忧。与智能客服沟通,常常陷入“鸡同鸭讲”的荒诞境地,简单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答;想要转接人工客服,却要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的艰难险阻,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便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人工客服,还可能被告知需要排队等候,让消费者的耐心被消磨殆尽。本应为消费者排忧解难的智能客服,如今却成了沟通效率的“绊脚石”,严重损害了消费体验。

智能客服的初衷是好的,它本应凭借高效、便捷的优势,为企业节省人力成本,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快速的服务。然而,部分企业在推行智能客服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其局限性,将其过度理想化,妄图用智能客服一招鲜,解决所有问题。智能客服虽能凭借算法精准理解常见问题,但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机械重复、答非所问的情况屡见不鲜,根本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而人工客服的设置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繁琐的转接流程、有限的接入数量以及不合理的排班安排,让消费者的诉求难以顺畅抵达,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更深层次地看,这背后反映的是部分企业服务理念的偏差。在追求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浪潮中,一些企业逐渐背离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宗旨,将智能客服视为削减成本、提升利润的“利器”,却忽视了服务的本质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不满,损害企业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为打破这一困局,企业需从多方面发力优化客服体系。一方面,应强化智能客服技术升级,通过持续优化算法、扩充语料库、提升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等手段,让智能客服能够更精准地理解消费者多样化、复杂化的问题,并给出恰当有效的解答,充分发挥其便捷、高效的优点。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客服与人工客服的高效协同机制至关重要,当智能客服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迅速、无缝地转接至人工客服,人工客服也可借助智能客服的前期沟通信息,快速掌握问题要点,提高服务效率。此外,企业要完善客服人员培训体系,加强客服团队对产品知识、沟通技巧、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更专业、贴心的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满意。

智能客服是科技进步在消费服务领域的积极应用,但只有让其与真诚服务的初心相融合,才能真正释放其便利的红利。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把用心服务客户落到实处,真正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和难点,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从而推动整个消费市场的良性发展与消费升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