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报销凭证全面停用!一张火车票为何成为回忆“载体”?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10月1日起,全国铁路旅客运输领域全面使用电子发票,不再提供纸质报销凭证,纸质火车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消息一出,许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收藏的票根,表达对告别纸质车票的不舍。
“大学四年往返学校和老家的车票,我都留着,厚厚一叠,感觉整个青春都在里面了。”网友小王(化名)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这些泛黄的票根。他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他有出行时保留车票、门票的习惯。在他看来,这些纸质票据更像是个人经历的“载体”,记录着每一段难忘的旅程与回忆。
图片
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保留的纸质车票。
“这和我们的记忆方式有关,摸到纸张、看到笔迹等实实在在的东西,比查看手机里的数字记录更能触发回忆。”10月2日,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心理科主任医师肖劲松告诉记者。
他解释,从心理学角度看,实体车票的材质、印刷、折痕以及气味,构成了具体的“情境线索”,能帮大脑还原当时的场景和情绪,例如,对旅途的期待或离别的不舍。相比之下,格式统一的电子截图缺乏个性化的物理特征,难以触发具体、深刻的情感记忆。
“保留实体票根,能让人们更直观地回溯自己的过往经历,从而产生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踏实感。”肖劲松表示,这种收藏行为与人们在旅游时购买纪念品、收集有当地特色的物品一样,都是通过实物来记录个人生活历程的方式。
对于有收藏习惯的人来说,这一行为还满足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一方面,累积的票根有助个人构建自我认同,通过实物来串联和确认自己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在数字信息易逝的背景下,保存实体物品也能带来一种对过往生活的掌控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肖劲松表示,近期社交平台上集中“晒票根”的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线上集体告别仪式。通过共同展示和分享,参与者不仅表达了对纸质车票的情感依恋,也在寻求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感。
“纸质车票的退出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公众对此表现出的广泛情感反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实体凭证在记录个人生活、维系情感记忆方面的独特作用。”肖劲松建议,虽然不再有纸质车票,但人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方式记录旅程。例如,在旅行途中收集有当地特色的邮戳或纪念章,保留登机牌、景区门票等;或者定期整理电子行程单,为重要的旅行专门创建电子相册或日记,保留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