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奖金遭取消,书法风骨不容暗箱操作亵渎
尹宇婷(中南民族大学)
第二届“中国书法大厦杯”书法大奖赛组委会于11月22日发布公告,对草书评审工作进行了调查核实,发现草书组在作品评审过程中存在个别评委不听招呼、不守纪律的行为,在实际操作中阳奉阴违,私自与部分评委串联拉票,严重违背了大赛的透明、公平、公正原则,对赛事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对于相关评委的恶劣行径,中国书法大厦将拒绝邀请其参加今后的任何评审活动。
这场本该以笔墨见风骨的文化赛事,现在却因评委暗箱操作陷入舆论漩涡,最终让50万奖金成了笑话,更让“书法”二字背后的“风骨”蒙尘。
此次事件首先玷污的是书法的核心精神——风骨。“风骨”二字历来是中国文人与艺术的至高追求。它不仅是笔墨间展现的刚健气象与精神气韵,更是创作者与评判者内在的品格与操守。从“字如其人”的古训到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谏言,无不说明人品与艺品的统一。可该赛事部分评委的行径却与“风骨”背道而驰,竟在签署纪律承诺书后公然串通篡改分数。暗箱操作不仅有损比赛的公平,更是对书法精神的亵渎。
暗箱操作能成功,无疑暴露出艺术评审机制的漏洞与失序。正规书法赛事遵循专业维度量化标准和评审共识校准原则,围绕笔法、章法、墨法等维度进行评分,且有明确回避制度。而特等奖选手为该赛事评审组长弟子,还曾在其创立的书法机构任职,但赛事并未实行回避制度,这无疑加重了违规操作的嫌疑。同时评审组也未按照专业量化标准打分,反而在作品上留下篡改痕迹,将某件作品的分数大幅提高,可见该赛事评审机制也存在问题。高达50万元的特等奖奖金本意是激励创作、褒奖英才,但在不健全的评审制度下,反而成了滋生暗箱操作的“诱饵”。
取消一个奖项、一笔奖金,仅仅是事后补救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守护书法之风骨,必须对艺术赛事评审机制进行“刮骨疗毒”。组委会乃至整个艺术领域应借此契机,将“阳光评审”落到实处,不仅要公开评委名单,更应、引入第三方监督、建立评委回避与随机抽选制度;此外,必须明确违规红线,严厉惩戒暗箱操作、师徒抱团等行为,从而大幅提高违规成本。
“大厦”之基,在于公平;书法之魂,在于风骨。物质利益固然诱人,但唯有对艺术的绝对公平和纯粹追求才能筑起一座真正屹立不倒的“书法大厦”,方能让一撇一捺都能在阳光下尽情舒展风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