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必须斩断向车主“揩油”的黑手

 2025/11/24 15:39:26 《科学时评》 作者: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近日,《焦点访谈》调查发现,一些加油站暗地里采取非法手段“偷油”,让车主在不知不觉中蒙受经济损失。

为何加油站能“暗度陈仓”?它们究竟藏着哪些躲避监管的“花招”?回顾新闻报道可知,有的加油站私自加装带有“偷油”功能的作弊软件,经营者可任意设置参数,控制偷油比例,少给消费者油量。更有甚者,不仅“偷油”,而且偷税。报道中披露的某加油站,单一个月就隐瞒了近800万元营业额,可谓触目惊心。

黑心加油站之所以肆无忌惮,一方面是利用了车主赶时间、不了解加油机运作等心理;另一方面,则源于处罚力度过轻——最高2000元的罚款,与偷油带来的巨额收益相比,几乎无关痛痒。

这些年,加油站“克扣”油量之事时有耳闻,某些加油站俨然成了“油耗子”。更进一步看,偷油猫腻仅仅是消费失信的一个缩影。从“黑心秤”短斤缺两到大数据杀熟再到电商虚假宣传,一些消费乱象层出不穷。若总靠消费者维权、媒体曝光、官方“灭火”的路径解决问题,无异于扬汤止沸,难以根除。

不良商家越是花样百出,越需要打防并举、协同共治。从法治层面讲,面对不法分子在计量器具上大做文章、肆意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有必要修缮计量法规,适度调整罚款幅度,加重违法成本,增强法律刚性约束。从技术层面看,面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隐蔽性也更强的作弊手段,当务之急是从技术上扎牢防作弊篱笆,并从源头上斩断黑色产业链。此外,监管方式也亟须升级。相关部门既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严格落实快速响应机制;又要加强技术稽查能力,推广实时数据监测,对黑色产业链上的软硬件开发商、改装实施者等全链条责任主体一网打尽。(付迎红)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