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绿捷食安事件”中的“围标”病如何根治?

 2025/11/15 9:43:33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殷建光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11月14日,上海市“绿捷食安事件”调查组发布通报:9月15日有市民反映,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绿捷公司”)供应本市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事件发生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对校园餐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一查到底、绝不姑息,第一时间组建调查组和工作专班,每日指挥调度,全面依法调查。现已查明事件经过和绿捷公司及相关人员违法犯罪事实,拟依照法定程序吊销绿捷公司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华等8名责任人已被依法执行逮捕。(11月14日 央视新闻)

绿捷公司校园餐食安问题的调查结果,不仅揭开了食品安全的隐患,更暴露出招投标领域“围标”这一沉疴的危害性。该公司通过勾连多家招标代理公司,通过组织陪标公司进行“围标”的方式,非法中标86个校园餐服务项目,这种系统性的“围标”操作,绝非个案,而是公共采购领域公平性被侵蚀的典型缩影。根治“围标”病,不能仅停留在对单一事件的惩处,更需从制度层面重构招投标的“免疫系统”。

“围标”之所以成为公共采购中的“常见病”,根源在于权力与利益的暗箱操作空间。从绿捷公司事件来看,其操作链条清晰:招标代理公司充当“内应”,陪标企业成为“工具人”,投标方则通过统一标书、冒充人员等手段“演戏”给监管看。这种“全链条造假”的得逞,暴露出三方面漏洞:一是评标环节的形式化,对投标企业的资质审核、履约能力评估流于表面,给“空壳公司”“问题企业”留下可乘之机;二是过程监管的滞后性,招标流程虽有规定,但缺乏实时监控与痕迹追溯,难以发现“围标”的隐蔽操作;三是监督机制的缺位,受惠群体(如学校、家长)难以参与监督,社会监督渠道不畅,使得“围标”行为在闭环中肆无忌惮。

根治“围标”病,需打出“制度+技术+共治”的组合拳。在制度设计上,应重构评标体系,建立由独立专家、行业代表、监管人员组成的多元化评委会,不仅审核标书规范性,更要实地核查企业真实履约能力,杜绝“纸上合格”;推行“阳光招标”,将招标流程、企业资质、中标结果等全要素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暗箱操作”无处遁形。在技术赋能上,可搭建招投标智能监管平台,运用大数据比对投标企业的历史业绩、信用记录、关联关系,自动识别“陪标”企业的特征(如注册地址相近、标书内容雷同);通过区块链技术固化招标全过程数据,确保环节可追溯、责任可倒查,让串标行为留下“数字证据”。在共治机制上,应畅通受惠群体的监督渠道。以校园餐为例,可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招标评审监督,对中标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议;建立“吹哨人”制度,鼓励业内人士举报围标串标行为,给予相应奖励并保护举报人权益。

公共采购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实现。“绿捷食安事件”中的“围标”病,警示我们:招投标领域的规范不能依赖“事后严惩”的震慑,而要靠“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治理。唯有压缩权力寻租空间,让招标过程真正透明、竞争真正公平,才能让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让公共资金用在实处,最终守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从而,让招标腐败,围标怪病销声匿迹。

来源:红网 殷建光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