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向“国货潮品”要增量

 2025/7/25 9:51:55 《科学时评》 作者:新华日报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苏州十全街的太湖雪丝绸门店里,00后主播对着直播镜头展示样式丰富的丝巾。镜头外,仓库里的快递正打包发往北京、上海,甚至远渡重洋到东京、巴黎。这家苏州本土品牌,靠着“非遗+潮流”“线上+线下”的路子,日渐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国潮品牌。

新消费时代,老字号的新故事越来越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势头正劲的“国潮热”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恒顺醋业沙棘、藜麦、葛根等口服醋,以健康醋饮形式切入年轻群体消费市场;苏州稻香村“药食同源”低糖糕点,将茯苓、枸杞等食材融入苏式点心,兼具养生功效与传统风味……这些扎根江苏大地的老品牌,正在用文化底气和创新勇气,撬开消费增量市场的大门。

文化是“国货潮品”的根与魂,把老祖宗的智慧转化成年轻人的“心头好”,才能找到增量市场的密码。但是,并非所有老字号都能顺风顺水。有些百年酱园的包装至今还是10年前的样式,产品迭代缓慢、门店客流萎缩;有些老布庄守着手工织布机,却不懂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老手艺”;有的把“国潮”简单等同于印个龙纹、写句古诗,结果“昙花一现”,未能焕发长久光彩。如何在国潮经济的风口下突破发展瓶颈?个中密码不在旧地图里,而在文化与生活的结合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

开拓增量,老手艺要长出“新触角”。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得变成能摸、能用、能分享的日常。近年来,年轻消费群体回归东方美学,“新中式”势头正劲。苏州宋锦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建华带领团队,通过“人工意匠”的修饰和“数码技术”的织造,丰富宋锦花形,推出箱包、家纺、围巾等产品,努力让宋锦“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顾客因为一款宋锦手机壳,对宋锦的历史产生兴趣,专门跑到苏州丝绸博物馆参观。

文化要落地,还得懂年轻人的“情绪密码”。现在的国潮消费,早就不是“买个情怀”那么简单。年轻人要的是“我用的东西,代表我的生活”。比如大白兔奶糖和气味图书馆联名推出大白兔奶糖味淡香水,起初有人担心“不务正业”,但这款香水上线即售罄,反而带火了经典奶糖的销量;同仁堂推出一系列养生中药咖啡,如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以及山楂陈皮美式等,每日销量均可轻松突破上千杯。这正是“老味道”遇上“新表达”的魔力。

《2025年中国国潮经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85.79%的消费者愿意为国货买单,其中超半数是被“中国风设计”打动。这说明增量市场的潜力,藏在文化认同感里,也藏在对“新中式生活”的向往里。如今在江苏,越来越多老字号明白:所谓“潮”,并非贴个国风标签就足够。“国货潮品”的增量市场不在远方,而在街头巷尾的生活中——在妈妈带孩子逛公园时想买的“能讲故事的零食”里,在年轻人加班时想喝的“有家乡味的茶”里,在朋友聚会时想分享的“有梗又有料的伴手礼”里。

提振消费,“国货潮品”被寄予厚望。从产品驱动到价值共创,从渠道为王到场景革命,国货的发展逻辑正经历根本性转变。只要守住文化的根,敢闯创新的路,更多国货品牌就能从“老物件”变成“新潮流”,在增量市场里写下属于中国品牌的新故事。(陈立民)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