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十年未做出癌症预警,健康防线何以失守?
近日,执业律师张女士的遭遇,犹如一根刺扎进每一个依赖体检守护健康的人心里——她在爱康国宾北京体检分院连续体检10年未被检出患癌风险,2024年更换体检机构进行检查后确诊了癌症晚期,右肾摘除手术后仍感觉身体不适,2025年再次进行检查后被确诊为“肾癌骨转移”。张女士称,她此后咨询过多位专家级医生,都告知她所患的肾癌和骨转移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病情肯定不会如此严重。
目前,张女士已提交律师函质疑爱康国宾体检涉嫌“误检、漏检”等问题。在爱康国宾给出的体检报告中,张女士的“癌胚抗原定量”检测结果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并且自己也从未被告知有“患癌风险”,即便是2023年的体检报告中已经提示右肾存在“钙化灶”,爱康国宾的医生也没有给出治疗方案,称“没问题,不用担心”。
体检本应是守护健康的“防火墙”,是捕捉疾病苗头的“预警器”,它的价值不在于一纸印着身体数据的报告单,而在于从数值变化的蛛丝马迹中精准捕捉疾病信号,给人们早发现、早治疗的黄金时间。张晓玲的遭遇并非孤例:在她发帖的评论区下面,有很多遭遇爱康国宾“失责体检”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近年来爱康国宾旗下的体检机构也被多次投诉存在“体检报告不准确、误诊”“检查敷衍”等现象。
这些背后暴露的,是藏在体检行业里的“灰色地带”:是检查项目本就存在盲区,还是医生在专业判断上“打了盹”?是对异常指标的习惯性漠视,还是商业模式运作下的“流水化作业”?当体检变得不再权威,我们的健康该由谁把关?
随着“健康热”浪潮的掀起,体检行业也搭上“时代快车”,实现飞速发展。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体检质量却良莠不齐。体检机构不断推出“花样新奇”的体检套餐,把体检项目弄成了“流水线”,医生为了加快工作效率,对报告单的分析也是唯“快”是图,这些“重商业轻专业”的模式,正在消解体检的本质价值。张晓玲的“钙化灶”本应进行进一步检查,可在体检行业几近扭曲的商业模式里,就变成了“没必要”的小事。
因此,让体检行业回归正轨刻不容缓。让体检回归身体“预警”的本质,不能只靠机构的自我约束和“良心发现”,有关监管部门应亮出“利剑”,制定更加严格的行业标准,规定体检项目的设计标准,规范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同时建立健全“追查责任”制度,要求机构必须对患者体检的可疑信号追查到底,加大违规从业的惩罚力度;立法机关也应负起相应责任,对当下关于体检机构责任界限规定尚不明确的法律及时修正,让患者维权不再“路漫漫”,体检行业不再“灰蒙蒙”。
别让体检变成“健康安慰剂”,别让信任变成“被收割的韭菜”。唯有让体检行业回归本心、监管“亮剑”管理、法律托底保障,才能让体检真正给人们多一份踏实,让人们面对疾病时少一份被动。
来源:红网 张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