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打破幻象,不让年轻人被违规“团播”所困

 2025/7/18 15:30:37 《科学时评》 作者: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随着网络直播形式的演变,多位主播组团直播跳舞的“团播”模式逐步抢占流量高地,吸引着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据《新京报》报道,在招聘话术中,团播被包装成“低门槛、高收入”的偶像工作,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圈内流传着令人心动的“财富神话”:有素人舞蹈博主一晚被打赏破万,还有选秀节目出身的选手“再就业”……

直播间的聚光灯下,遍地都是黄金?实际上,团播的现实远非想象般美好。随着大量机构与公会的涌入,行业乱象频发:公司跑路、欠薪、直播擦边、软色情内容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还有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其中。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怀揣着“偶像梦”签下协议,但当纠纷降临,却发现维权之路充满艰辛。

就表现形式而言,团播暴露的问题并不新鲜。对于个人主播来说,上述问题同样存在。随着有关部门和平台监管的健全,网络直播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无论是虚假宣传、低俗引流,还是剧本炒作、流量造假等行为,都逐渐被纳入规范化治理的框架内。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直播行业划定了清晰的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以团播为名,一些问题可能卷土重来。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但是,团播常常使用公司的账号,而并非主播个人账号,平台并不会对主播是否成年进行进一步审查。监管的堤坝,就这样被轻易撕开一道口子。

相比单打独斗的个人直播,团播看似依托公司,组织化程度更高。但若组织方缺乏法律意识,反而会对主播权益构成更大侵害。现实中,有的公司在社交平台发布大量引流帖,把待遇说得天花乱坠,实则难以兑现;有的公司要求主播超时间工作,甚至有主播“跳得受不了,吃颗布洛芬继续跳”,为了流量透支健康。显然,团播与部分年轻人心目中闪闪发光的偶像工作相去甚远。

为了获取打赏和流量,部分公司还会引导主播进行线下应酬,甚至暗示或促成主播与粉丝发生不正当关系。这种行为披着“维护粉丝关系”“提升账号热度”的外衣,实则将主播的人身权利当作流量变现的筹码。这种将个体异化为“流量贡品”的做法,既践踏了行业道德底线,也对整个直播行业的健康生态造成严重侵蚀。

据报道,团播主播与公司签订不平等协议以后,公司多以高额违约金、压薪、换团、停播等手段相要挟。不少卷入其中的年轻人等到权益受损时,要么因高额违约金不敢与公司撕破脸,要么因证据不足、维权门槛高而忍气吞声,最终陷入“想走走不了”的困境。

从内容生态的构建与竞争角度看,团播直播模式中不仅存在团队竞争,还存在内部竞争——团队之间要拼流量、抢榜单,团队内部成员要争C位、夺分成。这种竞争虽能产生刺激观众眼球的“效果”,但也催生了过度竞争下的各类短视行为。这不仅导致团播内容质量持续下滑,背离了直播行业应有的内容价值导向,也让身处其中的主播身心俱疲,难以实现长期职业发展。

要打破团播困局,除了加强外部监管约束,行业内部更需建立健康的竞争规则。平台更要扛起责任,通过设置合理的流量激励机制,引导团队将重心放在提升表演水平、打造特色内容上。与此同时,家长和学校亟须为未成年人筑起认知的防火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能理性看待直播行业,帮助他们戳破“一夜暴富”的彩色泡沫。(南木)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