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泡盐水才能退款”,谁给企业转嫁风险的勇气?
王巧娟(广西大学)
近日,充电宝风波不断,安克、罗马仕两大充电宝品牌相继宣布召回超百万个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充电宝公司要求消费者自行寄送充电宝至广东东莞指定仓库。但消费者的寄送订单遭遇快递拒收。面对召回产品无法寄回的现实,安克创新公司推出“泡盐水处理”的应急方案:用户在户外或阳台等空旷位置将充电宝完全放入盐水中浸泡24小时后,可自行投放至有害物质回收箱,并拍摄视频作为召回审核凭证。(7月4日 《新京报》)
当企业将“用盐水浸泡充电宝”作为退款前提,这已不是产品召回,而是一场将消费者置于危险境地的责任转嫁。
电池浸泡在盐水中,是对盐水进行电解反应。这是工业回收中深度放电的常规操作之一,但该操作对普通用户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并且此过程中将产生腐蚀性的苛性钠(氢氧化钠)溶液,并放出氢气和氯气。氢气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在密闭空间积累如遇火源极易引发燃烧甚至爆炸。氯气是有毒且具强烈刺激性的气体,短时间大量吸入可灼伤呼吸道。企业一边警示产品风险,一边引导用户执行高危操作,如同一边灭火一边泼油。更不消说,含重金属的盐水直接排入下水道,环境代价又将由谁来承担?
从法律层面看,充电宝企业要求“盐水浸泡”的行为违反了《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中关于企业召回义务的规定。充电宝公司不仅未能履行召回义务以消除既有风险,反而主动制造了新的、更不可控的安全风险,是具有明确违法性、置消费者安全与社会公共利益于不顾的失责行为。
比百万充电宝召回更可怕的,是安全意识的集体“放电”。企业将危险操作视为“标准流程”,监管未能预见并阻断此类荒诞要求,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被迫成为“风险操作工”。
安全责任也从来不该是“盐水泡一泡”就能溶解消失的儿戏。面对百万量级的隐患产品,企业要扛起主体责任,建立专业安全的回收通道。设立便捷的线下回收点,或提供预付费的、符合危险品运输规范的邮寄标签及专用包装,进行集中、安全的收集、运输、放电和环保处理。监管部门须及时亮剑,明确规范召回操作流程。对于设置不合理门槛、推诿塞责的企业,应依法严厉惩处。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平台应积极受理并高效处理因不合理召回要求引发的投诉。畅通投诉维权渠道,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同时,应加强消费者教育,普及锂电池安全知识和正确的召回处理方式,避免因企业误导而产生次生风险。
唯有当企业抛弃“成本转嫁”的侥幸,监管筑牢“全流程防控”的堤坝,消费者握紧“安全至上”的标尺,让“生命高于利润、专业优于敷衍、责任重于成本”成为不可撼动的社会共识,我们才能真正拦截那些比锂电池更危险的“意识短路”,守住产品安全的最后底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