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机场拦截”充电宝流入二手平台,管控岂能顾此失彼?

 2025/7/5 10:13:40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芷仪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王芷仪(湘潭大学)

近期,中国民航局“3C禁令”落地后引发强烈关注。机场安检口堆积成筐的充电宝令人咋舌,旅客被迫丢弃充电宝的无奈场景不断上演。然而,在禁令执行的风口浪尖,二手平台却接连出现大量疑似机场拦截的充电宝,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一项旨在保障航空安全的政策,为何在执行中出现如此尴尬的漏洞?

“3C禁令”的出发点无疑是为筑牢航空安全防线。近年来,因充电宝引发的航空安全事件频发。今年1月至6月,中国民航局通报称,2025年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或冒烟的事件。锂电池因自身特性,在高温、挤压等外部因素干扰下,极易引发内部短路、热失控,进而导致起火、爆炸。而一旦在机舱狭小密闭空间内发生此类事故,救援难度极大,后果不堪设想。与此同时,充电宝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也令人触目惊心。近期,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移动电源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情况,在抽查的149批次移动电源中发现有6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占比达43.6%。通过严格认证要求将安全隐患拒之门外,本是维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的必要之举。

但政策执行的“一刀切”方式,却暴露出管理思维的僵化。6月26日发布通知,28日即实施,仅两天缓冲期让大多旅客都猝不及防。许多从正规渠道购入、使用多年的充电宝,因缺少3C标识而被判不合格。且有部分机场还不提供暂存服务,旅客只能自弃或联系快递寄回。这无疑是让消费者为决策的仓促买单,既损害公众权益,也给政策推行增添阻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政策执行的“后半程”存在明显监管漏洞。民航局虽规定对拦截充电宝统一销毁或回收处理,但二手平台上的“漏网之鱼”,显然撕开了监管的口子。被政策判定为“不安全”的充电宝,却通过灰色渠道流入市场,不仅让政策初衷大打折扣,更将安全隐患从机舱转嫁到千家万户。这一结果,恰恰印证了“一刀切”政策只注重“禁止”的简单化处理,却忽视了全链条闭环管理的重要性。倘若在拦截环节后,能建立起标准化的检测、销毁流程,对每一批处理的充电宝进行严格记录与监督,或许就能有效避免此类乱象的发生。

安全政策要“严”,更要“全”。类似“3C禁令”这样的硬性规定,若想真正实现安全目标,必须配套更细致的执行方案。比如,延长政策缓冲期至数月,给消费者和市场足够适应时间;建立“暂存检测——合规返还”机制,对于虽无3C标识但经检测符合安全标准的充电宝,允许旅客取回或通过正规渠道寄递,既守住安全底线,又减少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对拦截品的流向进行全程追溯,加强对后续处理的监管,杜绝隐患回流。

禁了登机却流向市场的充电宝,敲响了管理优化的警钟。这一现象表明,任何安全举措都需要系统性考量,不能仅依赖单一的“禁令”。只有将刚性约束与柔性管理有机结合,实现前端限制与后端监管的无缝衔接,充分平衡安全需求与公众利益,才能达成安全保障与民生便利的良性互动。若缺乏全面统筹的治理思维,即便暂时堵住了一个安全漏洞,也可能在其他环节衍生出新的风险,影响政策的有效落实与长远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王芷仪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