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为全民终身学习贡献高校力量

 2025/5/28 9:35:35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郭倩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在这个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议题。近日,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江西省南昌市启动。活动启动了“智启未来·学润人生: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行动”,400所高校推出近700个终身学习项目。如何高效整合高校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模式,是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为高校助力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当前就业形势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人民群众对学习的需求也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特点。高校理应主动担当,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高校应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创新资源供给模式。首先,要把教育数字化作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倍增器”。高校要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建立开放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将优质课程、科研成果、学术讲座等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让更多人以更便捷的方式接触到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其次,要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各大高校要打破校际壁垒,立足各自优势学科整合教育资源,在减少项目同质化的同时,下更大力气提升项目质量;鼓励高校联合企业、科研机构、社区组织等共同开发、共享资源。

高校的资源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要让资源利用最大化,还要主动倾听学习者的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全民终身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学习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应注重精准对接,为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化课程。面向农村群体,可开设现代农业技术等前沿课程,帮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和智能化工具。针对老年人群体,可开设智能手机操作教学、健康养生、反诈宣传等课程,解答老年生活最普遍的问题。对于学生群体,可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组织非遗项目体验活动,推动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在职人员,根据职业提升需要开设技能培训课程,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推动全民终身学习,高校不能只盯着校内资源,更要打开校门,主动与政府、企业、社区等携手合作。高校需要深入调研社会终身学习需求,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产学研融合项目搭建实习就业双向通道;更要与社区共建“家门口的学习圈”,让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这种多方协同的创新模式,将助力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学习生态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终身学习发展新格局。

总而言之,高校要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创新资源供给机制、精准对接社会需求、构建开放共享的终身学习生态,为全民搭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成长阶梯。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