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人工智能检测论文的尺度
论文AI率检测始终都应该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单纯或过分依赖其检测结果对学生论文作最终的评判
又到一年毕业季,又逢学位论文查重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今年对学位论文的查重在原有基础上叠加了AI(人工智能)率检测的新要求,并大多将论文AI率限制在20%左右。
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不少高校陆续推出了使用AI的规范要求,对包括学期课程作业性质的论文等使用AI的情形加以规范,并给出了AI直接生成部分占比的限制性要求;也有高校在教务管理系统等平台为师生提供AI检测的工具资源,并将使用生成的检测结果直接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当事学生。
论文写作中借助AI工具,按照程度和性质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论文写作的主体工作完全交给AI,这可能涉及严重的学术诚信失范问题。另一种是将AI作为辅助工具,用来拓展写作思路、进行资料整合以及文本润色。在这种情况下,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核实校验并明确予以标注,属于相对合理的使用范围。
在研究工作和论文写作中适当借助AI工具,一方面,可以提高基础资料整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从而将时间和精力投注到更需要创造性的环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借由AI的提示要点,获得一些需要深入关注的问题和资料线索,突破自身掌握的方法、资料资源等的局限。
但需要注意的是,AI给出的信息有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虚假参考文献问题,因此要注意对相关信息进行校验和核实。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信息权威性和前沿性方面可能存在局限。AI生成的文本,一般受到大模型训练素材和时效性的束缚,以及数据库访问权限等的限制,未必能够提供专业领域最权威、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此外,AI的使用有可能导致学生的依赖心理。尤其是对知识储备不那么扎实的学生来说,对AI给出的结果往往难以作出准确判断,有可能对其盲信盲从。
高校研制出台规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的相关规定,很有必要。AI作为新生事物,能够怎么使用、可以用到什么程度、如何充分有效发挥其工具价值,必然有一个具体摸索、实践、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教师、学生如何有效而规范地使用AI提供基本的遵循和指导。在发展中治理、在发展中规范,在使用过程中找到治理的标准和有效方式,或许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治理路径。
高校引入AI率检测,可以说是对规范使用AI的探索式治理的生动实践,比如提示教师、学生注重作业论文的独创性,提示学生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注重能力提升等。然而,AI率检测工具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实质也是采用一定的算法和既有素材训练出来的大模型。从技术发展的逻辑来说,AI检测技术本身滞后于AI生成工具的迭代速度,甚至可能存在模型迭代训练素材或算法的局限或偏差。因此,AI率的具体限定条件与标准设置,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探索和构建的过程。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论文AI率检测始终都应该作为辅助工具,不能单纯或过分依赖其检测结果对学生论文作最终的评判,更不能替代教师的专业判断。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做好政策工具的组合,构建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让技术回归工具性质本身,发挥其作为工具的辅助、保障、促进和引导功能。
在管理的“疏”和“堵”之间,建议更多关注“疏”的功能,发挥教育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例如,开设AI通识课、选修课或提供工具资源包等,为学生提供技术应用支持,让学生直面AI,了解AI的原理和机制,掌握使用AI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知晓并遵循AI使用的边界,尤其是伦理规范和安全问题等。通过增强学生的技术素养和批判思维品质,使其能够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在学习、研究中使用AI的行为,并对自己的使用情况和提交的最终成果负责,让AI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学习发展和学术创新。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教育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