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校门又“看海”,不能一笑置之
陈雨萌(华南理工大学)
5月22日,武汉暴雨来袭。武汉大学附近出现较深积水,现场视频显示,有多辆汽车被淹,路人过马路,积水淹没肩膀。武汉大学保卫部告诉记者,珞珈门那片地势较低,每年暴雨都会被淹,学校已经短信通知学生情况。(5月23日 《广州日报》)
众多相关视频在网上迅速传播,“武汉大学被淹一米深”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许多网友调侃“武汉也能看海了”“校训应加划船技能”。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绝不能一笑置之。
对积水问题长久地放任背后,是校方管理责任的缺位。武汉大学作为知名高校和开放景点,每日往来人员众多,保障他们的安全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视频中积水已经过肩,无法看到脚下的井盖、障碍物,明显对安全造成威胁;身体大面积被脏水浸泡,感染病菌的风险也大幅增加。面对如此之多的安全隐患,校方仅仅通过短信通知学生情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校方既没有根本上解决积水问题,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出行和安全保障方案,暴露出学校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时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积极的行动。
进一步深究,此次事件更暴露出城市应急能力和公共服务管理的不足。尽管武汉市气象台及时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与临灾警报,但预警发布后,多地仍迅速出现严重积水、交通瘫痪等状况。预警仅仅停留在传递信息层面,而并未有效转化为各部门切实可行的预防行动。这反映出城市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面对民众的质疑与不满,武汉除了要切实解决积水等实际问题外,更需要公开信息以满足群众的监督权。早在2013年,武汉市水务局就宣称准备通过3年努力,投资130亿元,系统完善排水体系、整体提高排水能力。2016年,武汉也曾公开部分资金使用明细和治理成效。然而,时至今日,武大仍面临着“看海”的质疑。政府部门有责任公开回复关于这一地区的治理进度,如果确实存在治理困难,也应给出合理的理由与应对措施,以打消民众的疑虑,重建民众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信任。
雨水可以退去,民众心里的不满却难以褪去。对于武大暴雨问题,无论是校方还是政府部门都应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城市在面对极端天气时本就不应如此狼狈,而是应该在风雨中更加坚韧、更加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