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杂交水稻之父,争做一粒好种子
李玉婷(广西大学)
今天,是袁老离开我们的第四年。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1461天,思念从未停止。人们送别他、怀念他、铭记他,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无边的思念。(5月22日 《农民日报》)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袁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袁隆平一生逐一梦,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而他本人就是一粒卓越的种子,深深地扎根祖国沃土,造福国家和人民。“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平说。
袁隆平院士的离去,曾引发“谁来接棒”的焦虑,但时间会证明一切。四年后的今天,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青年团队到非洲田野里的中国援外专家,从“智慧农业”创业的00后新农人到将袁老故事写进教案的中小学教师,袁老的精神像一束耀眼的光照亮了后世,我们继承着袁老的精神,学习他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品质。
在湖南农大的“隆平实验班”,学生们不仅要学习分子育种技术,还要在暑期深入偏远农村调研。这种培养模式,正是对“把实验室建在田间”精神的延续;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中,中国专家在非洲国家开展农作物引种、选育、繁育、栽培等试验以及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这何尝不是对“造福世界人民”理念的践行?当我们看见95后科研人员拒绝高薪职位选择驻守试验田,看见城市青年用电商助力农产品出售,便会懂得袁老的精神,正在引导着当代青年的价值选择。
四载春秋,足够让幼苗长成稻浪,让青涩蜕变为担当。当我们站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四周年的节点回望,会发现他从未真正离开: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是后辈学农的探索;风吹稻浪的沙沙声,是他在叮嘱“种子要不断改良”;青年学子志愿表中的“农学”选项,是一代代农学精神的传承。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曾在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寄语新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我们记得袁隆平“充满梦想、树立梦想,但不能停留在梦想,而是要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叮嘱,肩负时代重任,争做一粒好种子,把青春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禾下乘凉梦未远,万里稻香正当时。当我们端起饭碗,当青年在田间写下新的杂交水稻科研论文,那个戴着草帽、赤脚走在田埂上的老人,便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矢志不渝,争做一粒好种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李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