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面对冰雹之砸,少考验人性多提升管理

 2025/5/17 15:01:39 《科学时评》 作者:红网 王佳怡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5月13日晚,北京突降冰雹,部分区域冰雹如鸽子蛋甚至鸡蛋大小。一些车主为躲避冰雹,将车停在立交桥下,导致后方车辆无法通行,造成多处路段交通堵塞。针对此事,网民各执一词:有人指责停车车主是“为保自身车辆安全而牺牲公共利益”;也有人表示理解,认为“极端天气下,司机不敢贸然开车,这种行为可以原谅”。

实际上,极端天气从来不是破坏规则之人的“免死金牌”。根据相关法律,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临时停车,但不能妨碍交通。此次部分车主的做法显然超出了“紧急避险”的合理范畴。

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秩序之上的行为,固然是公德心缺失的体现,但说到底是对规则的漠视与功利化解读。当规则有利于自身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其保护;一旦规则可能损害个人利益,便将其视为“紧急时刻可以随意翻越的篱笆”。社会如同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人冷不丁将规则砸出一个“窟窿”,会在“破窗效应”下引发他人效仿,规则由此从个体的侥幸心理开始瓦解,最终所有人都将承受“失序”带来的反噬。就像此次冰雹堵车事件,停车车主必将面临处罚,后方被堵车主的车辆也遭受了损失。

也有观点认为:“就算自己驶出桥洞,或许还会有其他车辆停在那里,到时照样堵车,自己反而成了‘冤大头’,谁来赔偿?”这种论调看似运用“如果是你你会如此”的同理心,实则是“风险转嫁”的诡辩话术。它以“别的车主也犯错”为由逃避自身责任,将问题归咎于他人。事实上,遵守规则驶离桥洞是个人选择,若后车违规停车自然会受到惩罚,两者不应混为一谈。“我不停,别人也会停”的法不责众思想确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它使得公众将关注点聚焦于“利益自保”,而忽视规则秩序,危害深远。

冰雹来袭时,有人选择低速行驶,寻找安全地带停车;有人却不管不顾,停车堵路。然而,这些停车的人真的是故意损人利己吗?倒也不见得。此次堵车事件不能完全归咎于车主,这场冰雹或许也暴露出城市管理规则的“漏洞”。此类极端天气虽不常见,但并非毫无预兆。气象部门发布了预警,可城市需要正常运转,下班的人要回家,工作的人要出门,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该如何保障?冰雹砸车的情况已发生多次,城市应急处理系统该如何应对?这显然不是一两个车主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在惊慌失措之下,出现“利益自保”的混乱局面在所难免。这道难题,需要城市管理部门给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诉诸“你遇到了你倒霉”“谁让你出门”的丛林法则敷衍了事。桥下避险的行为虽不合法,却也是人之常情,是慌乱中的无奈之举。

冰雹天气并非城市的偶发事件,需要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干预。单纯依靠个体的公共理性,是对人性的过度考验,并不现实。这是现代化城市应有的文明自觉——大数据以人为本,管理以人为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能一遇到冰雹就推卸责任:“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要遵守文明秩序。”

在情绪的裹挟下,许多人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忽视了对“城市管理漏洞”的关注。他们似乎更在意自身观点对错,只为过“嘴瘾”,却不关心问题的解决。长此以往,问题依旧存在,来年再遇冰雹,类似的新闻或许还会出现,而城市管理水平却停滞不前,重复着同样的问题。

来源:红网 王佳怡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