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评论专栏 >《科学时评》>正文

探索校园场馆开放的更优模式

 2025/11/24 9:27:51 《科学时评》 作者:中国教育报 孔德淇 我有话说(0人评论) 字体大小:+

校园场馆开放的是场地,激发的是活力,温暖的是民心,体现城市治理的进阶与民生福祉的提升

扫码预约即可进校园健身。日前,广州市“校体通”小程序上线,800所中小学的1300余个体育场馆向市民敞开大门。这份“健康大礼包”,不仅盘活了沉睡的校园体育资源,更拓宽了公共服务的共享边界,不失为公共服务创新的有益探索。

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是公共资源的“破壁激活”。随着市民健身需求日益增长,社区健身空间不足、商业场馆收费较高等问题,成为不少人的困扰。广州此次推动800所学校场馆共享,瞄准资源闲置与需求迫切的痛点,通过技术赋能搭建供需对接的桥梁,让跑道、球场、体育馆从校园专属变为全民共享,实现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场馆开放的背后,是努力探索民生需求与校园秩序的平衡,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不同于高校场馆开放的相对宽松,中小学场馆开放面临更复杂的现实考量——既要保障学生正常教学、课后服务与安全,又要满足市民健身需求;既要避免过度开放导致设施损耗,又要防止管理缺位引发安全隐患。广州的做法颇具借鉴意义:坚守“教育教学优先”底线,寄宿制学校仅寒暑假开放,有晚自习或课后服务的学校实行错峰开放;通过“校体通”实现预约、登记、通行全流程线上管理,既便捷市民又帮助学校把控人流;坦诚告知市民“后续可能收费”“功能待完善”,引导形成合理预期。这种精细化的管理举措守尺度、有温度。

从封闭管理到开放共享,校园场馆的角色转变,彰显着城市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过去,部分学校对场馆开放心存顾虑,担心设施损坏增加成本、外来人员影响校园安全、管理复杂难以应对,核心症结在于责任无限、保障不足。广州通过多部门联合出台实施办法,搭建统一预约平台、明确责任分工。即政府统筹协调政策与资金支持,学校平衡教学与开放关系,市民自觉维护场馆秩序,推动公共服务从单向供给转向多元共治。

校园场馆开放,需要长效运营的系统思维与持续优化的迭代智慧。目前,相关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因硬件条件不足、管理力量薄弱暂未开放。“校体通”功能适配性与使用便捷度的提升、后续收费标准的制定、设施维护的资金来源、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破解。

让共享模式走得更稳更远,可以从三个维度持续发力。一是创新模式降压力。可以结合不同学校的规模、区位、设施条件,探索分时段开放、差异化收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等多元模式,减轻学校运营负担。二是机制完善提效能。通过建立健全市民意见反馈渠道与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开放时间、预约规则、管理措施,让政策更接地气、更合民心。三是文明共建聚合力。通过宣传引导强化市民的“共享者”意识,让爱护设施、遵守秩序、尊重校园成为共识。

校园场馆开放的是场地,激发的是活力,温暖的是民心,体现城市治理的进阶与民生福祉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边界不应被权属划分所局限,公共资源的价值不应被封闭管理所束缚。只要始终心系民生、勇于创新方法、善于协同共治,即可让更多“沉睡”的公共资源苏醒,在高效利用中绽放更大价值。期待资源共享、民生优先的理念在更多城市落地生根,推动越来越多校园场地融入城市健身网络,让健康中国的种子在全民运动的热潮中生根发芽。

(作者系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